摘要:2024年以来,五龙街道以“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发展路径,多措并举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地有人种”“老有人养”“幼有人教”“家有人顾”的需求,让他们在外安心打拼,也让更多人看到家乡发展新机遇,吸引游子返乡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年以来,五龙街道以“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发展路径,多措并举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地有人种”“老有人养”“幼有人教”“家有人顾”的需求,让他们在外安心打拼,也让更多人看到家乡发展新机遇,吸引游子返乡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农忙时节,在五龙街道五关社区,金沙县贵黔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农机正在地里作业,旋耕机犁刀旋转着劈开土层,红棕色的泥块翻涌成浪。
在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实践中,该社通过“就业吸附+土地流转”双向发力,构建起务工者“家门口就业链”与“土地保护网”,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联合社的管理下,村民来基地务工,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联合社从他们手里把土地流转过来,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土地撂荒的问题。”金沙县贵黔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余国富说。
针对务工家庭土地撂荒难题,联合社以市场化方式流转闲置土地,按年支付流转费用,还通过“统一耕种管收”模式,吸纳周边多余劳动力参与田间作业,既保障了农户“土地收益不断档”,又通过机械化作业实现“荒地变良田”。
在土地流转与就近就业的双重利好中,五关社区村民周传荣道出了许多务工家庭的心声:“青年劳动力没在家,只有两个老年人,年纪大了种不了庄稼,我们就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有些时候我们也到合作社务工,多少有点收入补贴家庭。”
这样的“流转+务工”模式,精准对接了务工家庭“土地无人种、老人需照料”的现实困境,让“无劳力种地”的难题转化为“有渠道增收”的新机。
“可以看一下,这个是6根竹子来编制而成的,看起来非常扎实,经久耐磨耐用……”
在五龙社区外寨村关塘小院里,主播正通过直播的方式向大家推荐当地纯手工制作的竹制品等产品,身后还有一位老人现场编制竹提篮。
贵州伍星商贸有限公司经理王毅说:“我们打造的‘老传桶’商品品牌,可以为村里10多个老年人提供编做提篮、花箍的工作,每年平均向每人支付工资1-2万元。”老人们年轻时都是编竹器的好手,王毅表示,岗位既允许老人在家灵活作业,也可到集中加工点协作,让竹篾编织这门老手艺成为“银发经济”新支点。
71岁的当地居民韩文强坐在屋檐下编着花箍,指尖翻飞间笑着告诉记者:“2021年的时候公司找到我,孩子们是很支持的,做这个的话,一个是生活有意义,可以打发时间;二是赚点钱作零用,贴补一下家里面老两口的生活开支。”
这样的转变,正是五龙街道“手艺经济”的生动注脚——通过激活传统技艺的现代价值,不仅让留守老人每月增收1000元左右,更让他们从“家庭照料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老有所为”。
五龙街道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郑云昭说:“目前,五龙街道托管土地超1000亩,惠及409户家庭。同时,携手本土品牌‘六个老奶奶’打造直播助农基地,形成‘技能培训+产品开发+直播带货’全链条模式。”
下一步,五龙街道将持续优化发展模式,以品牌优化带动特色产业升级,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让外出务工人员“地有人种、老有人养、家有人顾”,与群众共绘宜居宜业新图景!
来源:金沙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