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博物馆之二——自鸣钟、宝树琪花和御苑璆琳乾隆玉器撷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3:06 1

摘要:“他们“是时间的具象,自鸣是造物的使命。厚重的虎皮墙内,鎏金的齿轮随日月流转,丈量着颐和园的百年晨昏,将清宫的岁月切割成永恒的时光碎片。直到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他们”听见封建帝制崩塌的钝响。新世界诞生的阵痛,将“他们”抛回时间的激流中,这一次,“他们”要为历

清圣祖康熙帝玄烨曾作《咏自鸣钟》曰:“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

“他们“是时间的具象,自鸣是造物的使命。厚重的虎皮墙内,鎏金的齿轮随日月流转,丈量着颐和园的百年晨昏,将清宫的岁月切割成永恒的时光碎片。直到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他们”听见封建帝制崩塌的钝响。新世界诞生的阵痛,将“他们”抛回时间的激流中,这一次,“他们”要为历史报时,用自己的声音,记录下这段激荡人心的故事。

颐和园珍藏的钟表大多来自清宫,有的是典型的西洋风格,有的是中西合璧式的;产地上主要出自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也有少量出自广东、香港等国内地区。

这些钟表形态各异、造型独特、雕花细腻,有方的有圆的,有坐的有挂的,有鎏金的有镶玉的;有灯塔式的,有花鸟式的、有人偶式的,有车船式的……真可谓是琳琅满目。

“宝树琪花 ”是 颐和园博物馆内珍藏的清宫工艺盆景展。

金漆多宝花卉珐琅盆景•清光绪

金漆梅花树八仙过海槎形盆景•清

金漆梅花树八仙过海槎形盆景•清

多宝鹭鸶池莲黄杨木雕盆景•清 Gemmed Boxwood Potted Landscap with Egrets and Lotus in Pond

清代宫廷中,由自然盆景衍生而成的工艺盆景,成为帝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陈设和把玩珍品。颐和园所藏工艺盆景,以清代晚期为主,主要来源于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专做、地方进贡、王公大臣进献等。此类盆景以金银、玉石、牙角、珍珠、珊瑚等各种珍稀材质仿照自然景观编串、堆砌而成,底盆多用珐琅、木材或金属,造型各异、布局巧妙、形态逼真。所选图案和主题多为"一统万年"、"八仙过海"、"仙人祝寿"等,寓意富贵吉祥、万寿无疆、江山永存,深受皇家及王公大臣珍爱。一般多置于殿堂家具之上,以衬托宫廷生活环境的富丽堂皇。

工艺盆景是清宫佳节庆典不可缺少的贡品,清朝的画作中也能看到当时进献的场面:岁末隆冬,文武百官和宾客使节齐集太和门外朝觐乾隆皇帝,其中有两人抬着一块太湖石,另两人各持一件盆景进献。

清代工艺盆景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五:一是选料精良、罗列珍宝,是皇家权力与财富的象征;二是集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既是工艺品,又可作为日常陈设;三是清朝的统治者大都信佛,工艺盆景所用宝物原为佛祖的供养物,摆放此类盆景,多少带有"借花献佛"的意味;四是工艺盆景中的花果草木一年四季永远鲜艳欲滴、灿烂夺目,摆脱了自然盆景的限制;五是工艺盆景的图案和主题均蕴含吉祥寓意,宫内庆典时添置此类盆景,可增加喜庆祥和气氛。

“御苑璆琳乾隆玉器撷珍”是颐和园藏传世"乾隆玉"皆为宫廷旧藏。

乾隆时代,国力强盛,疆域开拓,大量质优材佳的边疆玉料得以进入宫廷,在乾隆的亲自推动下,玉雕工艺在充分汲取历代治玉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白玉童子洗象摆件(White Jade Carving of Two Boys Washing an Elephant ) 清乾隆(1736-1795)

雕双凤六环白玉壶( White Jade Jar of Double Phoenixes Motif and Carved Ring Lugs )清乾隆(1736-1795)

这些玉器用料多为优质的白玉、青玉、白玉、碧玉等;品种齐全,囊括了文房器、陈设器、日用器等;玉质细腻,色泽莹润,因材施艺,融古涵今,技术精湛,典型表现了乾隆时代宫廷玉雕工艺的神彩风华。

“仿古玉”是乾隆时期大量碾琢的仿商周到秦汉青铜器的玉器。

乾隆尚古,他利用宫内丰富的古玉收藏,并对"三礼"等古文进行探讨鉴考之后,提出了"良材不雕"和"古风简约"的美学观,在此基础上雕琢研磨了大量玉器。其中不少仿古玉器还镌刻"大清乾隆仿古"或"乾隆仿古"隶体阴文款识。

“俏色巧雕”是对多彩玉石和玉中色斑进行的巧妙设计后碾琢的玉器,也是"乾隆玉"重要艺术特色之一。

乾隆时期国力强盛,大量玉料从新疆进入中原,颜色玉情不一。这个时期的造办处承担了宫廷玉器的设计工作,作品都是画家依照玉料状况绘制图案,从而制作小样的。

“御制詩玉器”别有风趣,将御制诗文题刻在古玉上或以御制诗文做新玉,这也是这一时期玉器工艺的一大特点。

乾隆对玉器的兴趣不减于书画、铜器,他一生御制诗文共四万余,其中涉及玉器的篇目即达八百余首(篇)。

乾隆初年,造办处加强了对玉器制造的组织管理,将江南制玉高手选调宫中,并要求宫廷画家绘制玉器图样。乾隆二十五年(1760),国局稳定,新疆开始贡玉,每年春秋两贡就达两千公斤,大量的原始玉料为宫廷玉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乾隆玉"质佳技精,不仅数量多、工艺好,还兼具了极高的艺术性。

当年,当最后一批皇室成员离开颐和园时,这些珍贵的文物曾默默注视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今天,曾经的禁苑蜕变为公园,这些文物的使命也随之改变,褪去了皇权的烙印,成为公园的一员。当旧宫成为历史,新生的晨光正漫过朱红色的大宫门,将斑驳的龙纹镀成百姓驻足的长影。

来源:读经典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