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甘肃,人们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辽阔的戈壁,黄土高坡,亦或者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诗。一直以来这片土地都和经济发展、教育先进保持一段距离。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当我们回望这片古老的土地,可以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正在悄悄地发生,尤其是在高等学府的舞台上,甘
一提到甘肃,人们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辽阔的戈壁,黄土高坡,亦或者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诗。一直以来这片土地都和经济发展、教育先进保持一段距离。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当我们回望这片古老的土地,可以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正在悄悄地发生,尤其是在高等学府的舞台上,甘肃正在凭借实力为世人讲出一段新故事。
最近,以2025年中国大学排名ABC为依据做的一些分析数据,就像一个窗户,让我们能看到甘肃高等教育的全部景象。甘肃竟有九所大学强势闯入了全国排名前400名,数据反映得很清楚。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它标志着甘肃高等教育从过去的单一强校支撑,逐步发展为顶尖高校领航、多所特色学校共同前进的新局面。这股力量正给甘肃以及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之的活力,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广阔版图上勾勒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甘肃坐标”。
在新的画面中兰州大学无疑是最浓厚的色彩。作为甘肃高等教育界的领头羊,它的全国排名稳定排在第37位,这样的位置不仅省内无出其右,在整个西北地区也是领先其他高校的。这座于1909年建立起来的老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早已浸入了西北的风沙和血液里。它不追求大而全,把力量集中于极具地方特色、国家战略需要的一些领域。它的草业科学,和西部广大的土地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它的敦煌学,也让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深深扎根于发源地;它的核科学和技术,显示了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实力担当。
实力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兰州大学的年度科研经费已经达到三十余亿元人民币,这当中有各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成果以及一次次基础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学校积极投身国家战略,在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大项目的黄河上游生态保把一个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该负的责任,以及应具备的能力完美的表现出来,就好像是座建在科研山头上灯塔,点亮了甘肃高教前行的道路。
如果兰州大学就是甘肃省高等教育的“定盘星”,支撑工业体系的工科就呈现“双雄并立”的强势局面。这两位主人公就是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就像两辆马力大的发动机一样,在甘肃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提供动力。
兰州理工大学,在全国第178位。该校的特点就是“务实”、“能打”。它的手中握着六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主攻方向就是金属材料加工、流体机械等“硬核”的领域。甘肃作为传统工业区,上述这些专业正好是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产业支撑。更值得称道的是,该校的科研人员已经自主研发出了兆瓦级的精密行星齿轮,小小的部件一举打碎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彻底解决一直以来阻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这就是说地处西北的高校也具有国家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竞争力。
另外一位主角是排名第200的兰州交通大学,其命名已经非常明确地标示出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将全部优势资源整合于轨道交通专业群之中,目的明确,招法正确。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一带一路”倡议下其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对轨道交通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兰州交通大学和中车集团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的智能化轨道交通车辆研究项目凭借其创新性与实用性一举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不单是学校的荣誉,甘肃科研力量为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所做的工作也在这里体现地淋漓尽致。
除了综合大学和工程类院校外,甘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很多专注某一领域专业的高校也崭露头角,它们个个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特长,有些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到了全国领先,发展势头很猛。
比如甘肃农业大学,全国排名第202位,它扎根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大地,几十年来在干旱农业技术上持续用力。甘肃因为缺水,所以这项技术就成了农业的命脉。学校科研人员培育出的陇鉴系列抗旱小麦新品种,因其良好的抗旱性、高产性已在西北地区推广种植五千万多亩。它背后有数不清的农民增收,有国储粮食的安全保障。
西北民族大学排名第207,其使命特殊而又崇高。学校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庞大而多样的民族文化大数据平台,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快要消失了的少数民族文化。他们对裕固族的语言数字化保护取得突破性成果:采集、数据处理建立语料库等手段使这个古老民族的语言得以保存于数字世界里。这也是一种文化的抢救,更使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得到了巨大的贡献。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甘肃政法大学,“黑马”在全国排名跃升到331位,发展速度非常令人注目。学校并没有盲目求大求全,而是巧妙地把法学研究与甘肃省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在法学学科中创设“敦煌法学”,开辟出法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司法鉴定中心通过国家级的认证,以国家级认证为基石建设西部七个省区的法律服务平台,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途径。
在传统医学领域甘肃中医药大学的表现也很突出,居全国第378位。甘肃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又叫“陇药”。学校抓住这一优势,建立西北道地药材基因库,为“陇药”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提供坚实科技保障。学校形成了以“岐黄工程”为名称的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为社会输送了很多既有传统的中医理论又有现代化医学技术的专门人才。
也不能忘记像西北师范大学这样的传统院校。它扎根于师范教育这一领域几十载,培养了甘肃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众多优秀教师,当之无愧称得上“园丁摇篮”。
甘肃的高等教育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只靠一所名校苦苦支撑了。从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到工科见长的重点院校,再到农业、林业、民族、政法、医学等特色鲜明的专业院校,一个结构合理、分层清晰、各有特色、协同并进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基本成形。这九所挤进全国四百强的高校如同九颗明亮的星星,将西北的天空照亮。它们在各自行业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合力把知识、技术、人才转化成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片土地描绘出无限的可能性。
来源:小李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