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国产芯片在制程工艺上比美国芯片落后几纳米,像中芯国际的制程就能实现等效7纳米的工艺,而美国芯片得益于更先进的工艺,已经可以生产3纳米芯片了。
现在的国产芯片在制程工艺上比美国芯片落后几纳米,像中芯国际的制程就能实现等效7纳米的工艺,而美国芯片得益于更先进的工艺,已经可以生产3纳米芯片了。
虽然看起来只有4纳米的差距,但这4纳米恐怕短期内难以赶上,因为晶圆工艺的瓶颈在那里,这么几纳米可能意味着代际的鸿沟。
不过在英伟达CEO黄仁勋看来,虽然中国芯片比美国芯片落后几纳米,但中国芯片产业只落后美国几纳秒!
最近在一档科技播客节目中,黄仁勋表示中国芯片仅落后美国“几纳秒”。
黄仁勋直言不讳地指出,有人认为中国造不出人工智能芯片或没有制造能力,这种说法“非常荒谬”。
他更是将中国芯片产业描述为“一个充满活力、创业精神、高科技且现代化的产业”。
在黄仁勋看来,中国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充满活力的工作文化以及各省之间的内部竞争环境,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黄仁勋口中的“几纳秒”,或许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听起来微不足道,放在芯片领域,这短暂的一瞬可能意味着代际的鸿沟。
晶体管开关速度是衡量芯片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台积电3纳米工艺的栅极延迟约为0.3纳秒,而中芯国际N+1工艺(等效7纳米)约为0.5纳秒。
虽然这样看只有0.2纳秒的差距,实际在芯片产品上,对应的却是2-3代制程的代差,而在AI算力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
比如华为昇腾910B芯片与英伟达H100的算力对比,就十分直观。前者INT8算力256TOPS,而后者达到了4000TOPS,这种差距主要来自制造工艺和芯片设计协同效应。
不过正如黄仁勋说的那样,中国芯片产业与美国只有几纳秒的差距,而不是单块AI芯片在工艺、算力上只有几纳秒的差距,说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差距。
事实上面对技术差距,中国芯片产业正在探索多条突围路径,展现出独特的“中国式创新”。
比如中国更擅长用规模换时间,快速建成规模化的数据中心,获取更高算力,目前中国已建成420万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规模,相当于每年新增十个AlphaGo系统的算力。
还有华为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采用“物理不足数学补”的集群优化方案,使昇腾芯片价格压至英伟达40%。
中国的这种路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点性能的不足。
另外,中国还在发挥能源与算力转化的区位优势,比如内蒙古的风电、四川的水电,未来都有望成为重构算力经济模型的基础。
很显然,黄仁勋的“几纳秒”言论,表面看是一种技术上的谦逊,实则是对中美芯片实力对比的清醒认知。
尽管现阶段中国芯片产业在纸面数据上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芯片产业的竞争本就是一场创新生态的马拉松,短期是看制程差距,中期是拼产业链韧性,长期则是比基础科研投入。
黄仁勋明显看清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潜力,所以才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因为黄仁勋急了,因为没有人能够承担得起闭门造车的代价。
要知道对于英伟达而言,中国市场尤为重要。
黄仁勋此前预估,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可能达到500亿美元,面对这样一块“大蛋糕”,黄仁勋自然不愿缺席,也不敢缺席。
为了在符合美国出口管制的同时保住中国市场,英伟达煞费苦心地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减配版”AI芯片,例如H20芯片。
尽管H20芯片的性能远不如英伟达的主流产品,但他们仍坚持推进,甚至一度被禁售后,黄仁勋也在寻求新的途径重返中国市场。
所以黄仁勋的一系列动作,其实都是在呼吁美国放宽限制,包括这次“几纳秒”比喻,实际上也是在对美国政策制定者的一种巧妙游说,试图为英伟达争取一个更有利的商业空间!
来源:王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