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高粱种植面积达130万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21:30 1

摘要:红色土地,孕育着致富红高粱。初夏时节,走进仁怀市茅坝镇雄丰村高粱种植基地,村民们分工协作,打窝、放苗、培土,动作娴熟。“移栽时要带土移栽,覆土要深,这样秧苗才能长得好。”村民袁清濛边干活边分享经验。

红色土地,孕育着致富红高粱。初夏时节,走进仁怀市茅坝镇雄丰村高粱种植基地,村民们分工协作,打窝、放苗、培土,动作娴熟。“移栽时要带土移栽,覆土要深,这样秧苗才能长得好。”村民袁清濛边干活边分享经验。

当地政府多措并举支持高粱种植,免费发放种子和有机肥,并组织农技人员分组分片指导。

“今年种了5亩多地,种子肥料都是免费的,还有技术人员指导,就盼着大丰收了。”村民胡良敏说。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雄丰村将零散土地整合连片,为规模化种植创造条件。种植大户潘先跃流转320亩土地,采用漂盘育苗技术。“这种技术使成活率达95%,还能减少病虫害,增强抗倒伏能力。”潘先跃介绍,“我们育了9000盘苗,除自用外,还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补栽,带动大家一起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酿一方酒。作为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精准选择红缨子高粱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发展成全国单一行业面积最大的有机高粱生产基地、全国十大有机高粱生产示范基地之一。

今年,遵义市高粱种植面积达130万亩,这些高粱,不仅为白酒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助力遵义酱香白酒香飘世界。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订单农业等方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实现“红粱富民”的美好愿景。

在习水县习酒镇大湾村的红粱基地,王贵群弓着腰,将红缨子高粱幼苗稳稳植入湿润的泥土。“今年8亩红粱,收成肯定比去年强!”老人抹了把汗,指尖沾着的草木灰混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红缨子高粱作为遵义白酒产业的主要原料,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具备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等优势,且因其种皮厚、耐蒸煮、抗逆性好、出酒率高,成为酿造酱香型白酒的基石。

作为茅台、习酒、珍酒等大型酒企的主要供粮点,习水县严格推行“四个统一”措施,统一追施有机肥、统一规范化栽培、统一营养坨育苗移栽、统一田间管理技术,确保高粱品质和产量。

在播州区茅栗镇金山村的优质高粱示范基地,农户们正娴熟地进行移栽。该基地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实现“以销定产”,有效化解市场风险。“我家种高粱10年了,今年种5亩,9月份企业包收,不愁销路。”村民袁世会笑着说。

目前,播州区已组织多支农技服务队下沉田间,指导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确保5月上旬完成移栽。

据了解,遵义市规模较大的白酒企业都建设了专属的高粱原料基地,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实施订单化种植,保护价收购。由订单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肥料、生物农药等生产物资,政府、龙头企业共同出资为基地设立高粱生产风险基金、购买政策保险等,有效规避了种植风险,提高了高粱种植户的积极性。

“我们种植高粱已有10多年了,今年我种植了10亩高粱,预计收入2万多元。”桐梓县容光镇云龙村村民陈丽边栽种高粱,边与农技人员讨论起高粱种植的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

为确保村民高粱种得好,还卖得好,村民与桐梓县贵粮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合同,解决了销路问题。同时,高粱种植期间,该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村民加强高粱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高粱种植的科技含量,实现高粱增收致富的目标。

目前,遵义15个县(市、区)均有高粱基地,通过土地集中整治和基地建设,已形成了高粱产业带,围绕“做好酒用高粱生产工作,实现酱酒原料本地化”目标任务,遵义为白酒企业、收购贸易商、种植经营主体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精准对接酒用高粱产销信息,构建酒用高粱订单生产机制,加快酒用高粱产销对接体系建立,推进酒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洪飞

编辑 吴浩宇

二审 李洋

三审 唐正平

来源:山里的爱好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