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爱元|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转战祁连山考察纪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1:05 1

摘要:2023年2月,青海省祁连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对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石窝会议之后转战青海祁连山区,最后冲出绝境走出祁连山的艰辛历程进行实地考证,精心挖掘整理有关史料。根据祁连县委安排,由中共甘肃省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会同祁连县委成立祁连山深入挖掘整

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转战祁连山考察纪实

屈 爱 元

2023年2月,青海省祁连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对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石窝会议之后转战青海祁连山区,最后冲出绝境走出祁连山的艰辛历程进行实地考证,精心挖掘整理有关史料。根据祁连县委安排,由中共甘肃省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会同祁连县委成立祁连山深入挖掘整理红军西路军史料工作组,并聘请中共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陈金荣同志和已从肃南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岗位退休的我参加这项考察工作。

我从小生活在肃南牧区,很小就从父辈们的口口相传中聆听了红军西路军英勇顽强、浴血河西的悲壮故事,可以说是听着红军西路军的故事长大的。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在从事党校和党史研究室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特殊性,我对红军西路军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阅读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撰写红军西路军书籍、收集整理文史资材料、讲授红军西路军内容党课、讲解红军西路军战斗故事,我被红军西路军的英勇事迹、牺牲精神所震撼,从此对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历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和心血潜心研究、深入挖掘红军西路军光辉历史,积极参与相关省市红军西路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的考察学习活动,曾四次沿三大红军主力会宁会师、西渡黄河组建红军西路军、新疆新兵营的行军路线、战斗(战役)遗址、纪念馆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史、图片资料,唯独红军西路军与西行支队在祁连山区行进过的这条线路没有走过,曾多次打听、试图走一趟,但听知情人讲,这条线路非常艰难,几乎无路可走,并且条件艰苦,只能遗憾放弃。这次应青海省祁连县委相邀,点燃了我走这条线路的希望,我愉快接受,暗下决心,实现这一心愿。

石窝会议之后,李先念率领西行支队的行进路线,值得实地考察印证。因为,这是红军西路军余部鲜为人知的一段时间最长、条件最恶劣、思想最坚定的艰苦卓绝的行进历程;也是千余红军西路军将士绝处逢生的艰难行动。所以,考察活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此次实地考察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考察组成员由陈金荣,青海祁连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维平、干部满正义,祁连县军人事务局干部李扎西及两名女工作人员、农牧局技术员马寿福、祁连县委党史研究室抽调的庞子麟、马富花两位女作家、祁连县委派遣的两名公务车司机和我组成。

2月9日考察组一行在张掖统一集中后,驱车直达甘肃省靖远县虎豹口(红四方面军总部及五军、九军、三十军强渡黄河天险之渡口。虎豹口渡河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延续,是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的序曲,这段历史,在整个西北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通过实地查看、聆听红军西路军渡河英勇事迹后,为赶路程直接向新疆乌鲁木齐新兵营旧址出发。在行进途中,我与新疆乌鲁木齐新兵营纪念馆的宣教办主任古丽米拉取得联系,说明了我们一行考察的目的,并请求给予支持和接洽。到达纪念馆后,她已安排好讲解员,通过听详细讲解,大家得知:李先念左支队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取消左支队番号,整编为总队(后称总支队),对外改称新疆督办公署“新兵营”。新兵营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待人和气,当地群众从他们的纪律作风和官兵素质中认识到这是一支本质上与盛世才军队不同的武装,逐渐了解到这是红军、八路军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识字不多的战士也能提笔写信和做笔记了。1937年7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组织新兵营利用盛世才军官学校的教员、设备和苏联教官,学习现代军事技术,为将来建设兵种部队培养人才。1940年1月,新兵营指战员分乘30多辆汽车,告别冰天雪地的迪化踏上了返回延安的征程。回到延安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斗志昂扬地分赴抗日前线。新兵营的这批指战员大多成为技术兵种部队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空军、炮兵、装甲兵部队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支新兵营队伍中还走出了28名开国将军。

第一阶段考察工作于3月5日结束。考察组详细了解了渡河后成立的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和进入祁连山召开石窝会议前后的战斗历史,实地细致考察了红军西路军在景泰、古浪、永昌、山丹、张掖、临泽、高台、肃南及李先念西行支队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石包城乡大公岔口走出祁连山、历经安西之战后到甘肃与新疆交界的星星峡再到乌鲁木齐新兵营的艰难历程的战斗遗址遗迹,并及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收获颇丰。

第二阶段,考察组由陈金荣、祁连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满正义、祁连县军人事务局干部李扎西、农牧局技术员马寿福、祁连县委派遣的两名公务车司机和我组成。

考察组对红军西路军余部在石窝会议后的战斗历程和遗址遗迹进行了细致考察,在肃南段又聘请肃南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殷长雄、县民政局四级调研员王守斌、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安合成参加,他们主要负责考证肃南县与青海省祁连县边界界线,遗址遗迹坐落区域;聘请肃南县人武部退休干部顾建国参加,负责用照相机和无人机拍摄线路和遗址遗迹图片资料;同时聘请留居在红石窝村的红军西路军五军88师通讯排排长易明清的次子易祖才参加,负责印证其父给他讲过的红军西路军余部行进路线。

考察工作分两个节点进行:

第一个节点,安排在80多年前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穿越祁连山时间节点上,主要工作是考证石窝会议后西行支队的具体行进路线、测量路线海拔、对关键地进行打点等工作。考察组于2023年3月19日早晨从张掖出发,经过黑河大桥至张掖龙渠电站沿黑河大峡谷到达黑河上游小孤山电站处的跨河大桥,考察组人员分工行动,第一小组人员经过黑河大桥,沿红石窝村长石梯沟直奔石窝会议会址,然后沿李先念西行支队路线步行,经石窝山山垭口沿西行支队行进路线下山到达长干河口,同其余人员会合。第二小组人员沿黑河支流公路到达长干河口后,通过黑河上的人行吊桥沿长干河徒步而上,考证长干河情况,并接应第一小组人员。至当日下午5时,两队人马完成各自工作,喜出望外的在长干河口的管护站会合,在管护站人员的帮助下,简单吃过所带的食物后,又沿河谷直奔夹道寺。两辆越野车一前一后,一会沿河而行,一会盘山而上,经过高山峡谷,跨过黑河冰封河面,在落日时分到达夹道寺(又名黄番寺、黄藏寺,其前身为古佛寺,位于今青海省祁连县二寺滩。建于明代,是裕固族地区最早的寺院)遗址。为节约时间,工作队员很快完成红军西路军余部曾经与马敌战斗过的夹道寺遗址的考证工作,然后立即按原路返回。这时天色渐黑,两辆越野车冒着夜色在崎岖蜿蜒的砂石山路上行驶,考察人员毫无睡意,默不作声,手抓着车内的把手,一手的冷汗,期盼平安走出大山,到达张掖已是凌晨2点。此时,虽然大家忍饥挨饿,饱受冰天雪地之寒冷,感到疲惫不堪,但回想当日的收获和平安返回,人人精神倍增,信心满满。这次考察,我们了解到小长干河发源于甘青交界的雪水达坂北坡,在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康乐镇石窝山以南的流向是自南向北,到石窝上南坡沟底转为自西向东,从石窝山以南的长干河边的红沟口往西约10多公里处就是大岔垭豁。也就是说,西行支队逆长干河西行,在大岔垭豁以东的3公里处就离开了长干河,顺着山沟继续往西向大岔垭豁行进。我们看到,尽管这一山沟并不是很陡峭,但这段地带几乎没有路。听当地牧民讲,夏季要行走,就得经过十几条岔水,遇到下雨,山水很大,没法过去,并且山高林密,有时还有滑坡的危险;冬天满地积雪,河面结冰,难以行走,这些地段不要说骑马、骑摩托车,就连人走都非常困难,多数地段没有路,有路的地方也只是羊肠小道,一会路在河底,一会又在悬崖峭壁上,随着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加大,这些地段也不时有雪豹和黑熊出现。这样陡峭难行的路段,在1937年对马敌骑兵追击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

第二节点,考察组由陈金荣、满正义、马寿福、顾建国及祁连县委派遣的两名公务车司机和我组成。我们一行沿西行支队行进的大岔垭豁、大岔边麻沟到大岔牧场,然后转向西南方向,翻越东岔大坂,进入青海祁连县境内的野牛沟,由今青海祁连野牛沟乡沿黑河向西北方向前进,到黑河上游的分水梁折向西南,经热水大坂翻过托勒山,到托勒河谷地向西行,经托勒牧场、五个山滩、五个山河,向西南方向由五个山垭口翻过托勒南山,进入青海海西州天峻县,到疏勒河谷地,沿疏勒河向西北方向行进,经

苏里、尕河、考克赛、花儿地、硫磺矿进入酒泉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过查干布尔嘎斯、音德尔达坂到达野马河谷地,由大雪山西侧向北行,翻过公岔大坂,从大公岔口到肃北县的石包城,历经千辛万苦,走出了祁连山。

考察途中,我们核实印证了过去许多的传说和各种资料里的记述,基本应证了大小长干河、绿布顶、干部支队会议、夹道寺、白泉门、熊厚发牺牲地、孙玉清等部分将士被俘地位置,测量了重要地点的经纬度、海拔、温度,绘制草图,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地理地貌,收集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尽管考察工作遇到了大范围的沙尘、冰雪天气和严寒气候以及缺水、缺氧和道路泥泞、崎岖不平、能见度极低、无通讯信号、行走艰难等困难,但我们还是以坚定的信念,一鼓作气,利用四天时间走完了这段路程。

这段路程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马步芳之敌预料,红军西路军一走进祁连山,用不着追击,也会冻死、饿死在这寸草难觅、禽兽绝迹的不毛之地。但英勇的西行支队将士们打破了马敌的预料,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走出了祁连山。

这里环境恶劣,地广人稀,我们在走这段路的途中,只遇到过一位40多岁给人放牧的青海牧民,他用黑头套蒙着脸向我们陈述:这地方上不遮天,下不着地,出行极不方便,手机又无信号,无法和外界联系,主人把他和羊送到这里,再无联系,也没有见到过人,更可怕的是一到夜晚,成群的野狼在房前的冰面上“聚会跳舞”,他让我们看了他用手机拍摄的视频,黑夜中狼群眼睛闪着绿光在冰面上晃动,看了的确是使人毛骨悚然。在野马滩,车辆冒着风雪缓慢而行,多次因无法找到合适的道路被陷在雪坑里,我们只能冒着严寒趴在车下清障。就是找些柴草或牛羊粪暖和一下,找遍了周围的荒滩也没有找到,只能冒着寒冷和高低不平、漫无边际的河谷冒进。有时,为了保证车辆不陷进雪坑,我们先分头走在前面探路,车辆跟着人前行,就这样大家顶风雪、冒严寒,艰难的行走着。就在冬日的太阳就要落山时,突然坐在副驾驶上的我,远远看到坐落在大公岔口河滩中央的西行支队出山后集结的山包时,大声喊道:“同志们,到了!到了!”,两辆车不约而同停了下来,大家统统下车,向我指的方向观看,我看到大家兴奋的表情,他们高声呐喊:“我们成功了,我们的愿望实现了!”这时我看到陈金荣的表情有激动变为凝重,他眼中浸着眼泪不由自主的说道:“西路军把天下的苦都受尽了”。

据从红军西路军中走出的开国将军李天焕、程世才等的回忆文章记载:石窝会议后,西行支队出发时,天空雪花纷飞,这纷飞的雪花落在了将士们的身上,刺痛着他们疲惫的身躯,一个个难舍难分的战友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石窝山,很快无情的大雪掩盖了支队将士行军的踪迹。朱玉主编的《李先念传(1909—1949)》也记述:“一夜漫天大雪,掩盖了部队行进的足迹,使敌人失去了追击目标。”当时,大岔垭豁以东的山沟满是很厚的积雪,敌骑兵难以逾越,所以,西行支队翻过大岔垭豁,就将敌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避免了与马敌的交锋,保存了有生实力。

走过这些地段,也让我领悟了当时担任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书记李卓然同志在行进历程中撰写的《巍巍峨峨祁连山》的歌曲的真正含义,并亲自教唱“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刃雪剑裂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以鼓舞全体指战员去争取胜利的坚定信仰。因此,也鼓足了我们在天寒地冻季节,在被冰雪覆盖、荒无人烟的西路线路上,一如既往走完这条线路的决心。

此外,在肃南县民政、自然资源部门及肃北县党史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们查阅了肃南县地名志,标注详细的本区域地图,收集到了《红军西路军在肃南》《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西路红军在肃北资料汇编》等资料。

这次考察,据我们计算,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在祁连山中的里程是:梨园口到康隆寺约40公里,康隆寺到石窝山约20公里,石窝山到长干河约20公里,长干河到大岔约50公里,大岔到野牛沟约20公里,野牛沟到热水大坂约70公里,热水大坂到托勒牧场约40公里,托勒牧场到苏里约60公里,苏里到尕河约30公里,尕河到考克赛约50公里,考克赛到花儿地约40公里,花儿地到硫黄矿约20公里,硫黄矿到查干布尔嘎斯约60公里,查干布尔嘎斯到野马河约100公里,野马河到公岔口约80公里,大公岔口到石包城约40公里,共计740多公里。

除了以上,我们还实地计算了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走出祁连山后的路线。支队从石包城到蘑菇台约70公里,蘑菇台到安西十工村约60公里,十工村到安西县城约15公里,安西县城到王家屯庄约3公里,王家屯庄到白墩子约45公里,白墩子到红柳园约25公里,红柳园到星星峡约75公里,共290多公里。

综合以上,红军西路军余部自甘肃临泽梨园口到新疆星星峡,艰苦的行军、作战总里程为1030多公里。

当我们走完这段行程后,走出大公岔口时,我们几乎已精疲力竭,但大家喜出望外,都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被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将士英勇无畏的的毅力所震撼!所感动!所惊叹!如今,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吃穿不愁、行进有车马、通讯方便,行走这条线路都如此艰难,在当时的条件下,红军西路军将士绝处逢生走出了这条路,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也使我真正体会到了西行支队的历史贡献的重大意义。红军西路军西行支队虽然只剩下400多人,但是他们是红军西路军21800多人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支完整的有组织的队伍,也为我们党和国家保存了骨干力量。他们进驻新疆后,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训练和工作,先后返赴延安和各种岗位,作出了各方面的贡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主要功绩:

一、跨越雪山草地,用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长征精神。据史料记载:祁连山介于甘青两省交界处,雄踞河西走廊之南。全长一千多公里,宽200——500公里不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天梯山高6400米,山上长年积雪,李先念支队进山的时节正是祁连山最寒冷的季节,祁连山被一片严寒封锁着。干部战士们在向西转移途中的生活,相当于回到了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时代,许多人单衣烂衫,赤脚草鞋,爬冰卧雪,吃生肉啃冰块,四过雪山草地,穿越戈壁沙漠,为了生存,他们甚至喝马血、饮人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敢于挑战生命极限,历经45天,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为红军西路军成建制的保存了400多人的骨干力量。如若不是经过之前三过雪山草地的锤炼,没有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精神的鼓舞,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这种结局的取得是难以想象的。

二、播撒了红色革命火种,扩大了红军影响。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是人民军队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李先念西行支队将士在祁连山区的转移途中,走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途,为的是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但尽管这样,将士们哪怕面对的是一个向导、一个帐篷或一座空屋,他们也没有忘记军队的任务和坚守红军的纪律,或当面宣传或留下银元等财物以及写明身份和主张的便条,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军队的使命。比如途径孜克赛尔(属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到达安西蘑菇台的道教古刹万佛峡(今榆林窟)、踏实等地,尤其是到达万佛峡后,部队严格遵守红军纪律,马不松缰,人不入户,就在山崖边、大树下露营,不惊扰寺院的行动,赢得了郭道长的同情和支持,他慷慨解囊,对李先念西行支队官兵进行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元亨道长因支援红军有功,被安西县各界群众选为省县人民代表,并担任县人民委员会的委员,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三、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为新疆作出了积极贡献,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各族人民中的影响。一是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道理,影响新疆部分青年参加革命,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西行支队进驻前新疆并无中共党组织,之后,才开始有了中共党组织和军队的活动与影响。二是宣传组织群众,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援抗日。三是参与基层领导,影响盛世才的部队,巩固边防,清除帝国主义势力。四是加强了共产国际与新疆及内地的通讯联系。

四、为党和人民保留了一批军事骨干,对中国革命和军队及地方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一是领导干部绝大多数在部队和地方工作中成了独当一面的骨干,有的甚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二是经过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干部,成为各技术兵种的骨干,为其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据记载,李先念支队到达新疆的400多名将士中,营级以上干部就有45人。除李卓然、李先念、曾传六、程世才、李天焕、郭天民、宋侃夫等军师级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回到延安外,其余将士整编为新兵营,编为四个大队,每个大队三个排,每排三个班。上设总队部统一领导。另外将60多名连、营和团级干部编为干部大队,由陈云直接领导。他们在迪化(乌鲁木齐)先休整,后学习。这些保存下来的将士,在后来的战争岁月里,个个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据统计,仅30军就有近50名将领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建国后,他们都是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成为新中国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奠基人。

五、为搞清楚红军西路军问题的真相保存了的较为完整的“资料库”。到达新疆的400多人是在红军西路军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建制到达的,他们中均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这就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还原红军西路军问题保存了非常有价值的证源。比如,李先念《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关于编写红四方面军战史和革命回忆录问题的谈话要点》,李卓然的《我的回忆》,李天换的《气壮山河》,程世才《悲壮的征程》以及其他将士数十篇回忆录等,为后来者搞清西路军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实证。

今天,这段悲壮的历史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转战河西地区、祁连山区,不仅留下了诸多红色印记,播撒了革命火种,也留下红军长征精神、红军西路军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传承。

考察组重走红军西路军在祁连山中李先念西行支队的路线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为完整记述红军西路军的西征之路添补了历史空白,也会让九泉之下的红军西路军将士得到极大的欣慰!

红军西路军将士永垂不朽!红军西路军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屈爱元,肃南县党史办退休干部,兰州大学行政管理毕业,本科学历,高级讲师。承担中共党史、肃南党的历史、红西路军征战河西授课工作。)

来源:金色甘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