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把方向盘完全交给汽车吗?就在前天(9月28日),华为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给出了明确答案,2027年,L3级自动驾驶将规模落地,城区L4也将商用。这不仅是技术路线图,更是一份对全民出行方式的承诺书。
你敢把方向盘完全交给汽车吗?就在前天(9月28日),华为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给出了明确答案,2027年,L3级自动驾驶将规模落地,城区L4也将商用。这不仅是技术路线图,更是一份对全民出行方式的承诺书。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靳玉志在大会上首次公布了清晰的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时间表:2025年,高速L3试点商用启动,同时开展城区L4测试;2026年,高速L3进入规模商用阶段,城区L4开始试点;到2027年,L3将实现大规模放量,城区L4正式商用,Robotaxi和干线物流场景也将同步推进商业化落地。尤为关键的是,华为预测,到2027年,搭载高阶辅助驾驶功能(L2+及以上)的新车渗透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未来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具备“准自动驾驶”能力。这是国内首次由头部科技企业给出如此具体、分阶段的高阶智驾落地路径,信号意义远超技术本身。
华为为何敢定下2027年这个“硬节点”?背后是技术、生态与政策三重支撑正在同步成熟。具体来说,华为ADS 3.0系统已在问界M9、智界S7等车型上实现“无图”城区NCA(导航辅助驾驶),即不依赖高精地图,仅靠感知和算法完成复杂城市场景通行。据第三方机构近期实测数据显示,其城区接管率已低于0.3次/百公里,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开300多公里才需要人工干预一次,接近L3门槛。有个在智能驾驶算法公司工作的朋友透露,华为自研的MDC计算平台和192线激光雷达成本在过去两年内下降超40%,为大规模装车扫清了成本障碍。
换个角度,政策环境也在快速松绑。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已陆续发放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允许在特定路段开展商业化试点。工信部于2024年底启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目前已覆盖17个城市。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开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已超2万公里,较2022年底增长近3倍。更重要的是,用户接受度显著提升。某头部新势力车企内部调研显示,在2025年购车用户中,有68%愿意为高阶智驾功能额外支付5000元以上。说白了,市场教育已完成,技术也准备好了,缺的只是一个规模化落地的“发令枪”,而华为选择自己来打响它。
对比来看,当前行业格局正悄然生变。特斯拉FSD在中国仍停留在L2+阶段,完整功能尚未落地;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虽已推出城区NGP,但多数依赖高精地图,覆盖城市有限,且更新维护成本高。而华为走的是“无图+端到端大模型”路线,适配性更强,可快速复制到全国数百个城市。讲真,一旦2027年L3真正规模商用,影响将远超汽车行业本身。主机厂的角色将从“硬件制造商”转向“移动服务运营商”;保险公司需重构基于自动驾驶行为的风险定价模型;城市交通信号系统甚至可能引入车路协同调度。这事儿就像2010年的触屏智能手机,当时很多人觉得“按键机够用”,但短短几年后,触屏成了标配。更关键的是,若Robotaxi在城区实现商业化,参考Waymo在凤凰城的运营数据,打车成本有望下降30%以上,这对普通上班族是实打实的通勤红利。
华为押注2027年实现L3规模落地和城区L4商用,你愿意在那时买一辆“自己会开”的车吗?
来源:牛顿顿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