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连麦小范围心理咨询有感:原生家庭的双面性

B站影视 2024-12-07 10:06 1

摘要:大家好,我是 Miss Lee,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连麦观摩小范围内部线上心理咨询的一些感悟与思考,主题聚焦在“孩子休学一年多,刚复学后学习跟不上,断断续续请假,该怎么跟孩子沟通”这件事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引发更深入的行业探讨。

大家好,我是 Miss Lee,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连麦观摩小范围内部线上心理咨询的一些感悟与思考,主题聚焦在“孩子休学一年多,刚复学后学习跟不上,断断续续请假,该怎么跟孩子沟通”这件事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引发更深入的行业探讨。

在开始深入剖析之前,咱们先来聊聊这次连麦观摩的大背景。如今,孩子的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各界重视,休学复学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孩子休学一年多后重新踏入校园,本就面临巨大的适应压力,学习进度跟不上,还时不时请假,家长们心急如焚,却常常束手无策。这时候,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似乎成了不少家庭的“救命稻草”。

咱们的心理咨询师登场了,在观摩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咨询师热衷于与来访者探讨原生家庭,一门心思引导来访者看清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平心而论,这份发心值得肯定,毕竟原生家庭在个人成长轨迹里,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深挖根源,有助于来访者从源头上梳理情绪、认知自我。

可问题也随之暴露,心理咨询有个至关重要的原则——中立性。心理咨询室里,咨询师应当是客观、冷静的观察者与引导者,而非带着预设结论,刻意地把来访者往某个方向拉扯。一旦咨询师过度引导,天平就失衡了,咨询室不再是来访者自由袒露心声、自主探索内心的安全空间,反倒成了咨询师灌输个人观点的“讲堂”。

更值得商榷的是,多数咨询师谈及原生家庭影响时,眼光齐刷刷地盯向负面影响。放眼国内心理咨询界,鲜有人在剖析原生家庭弊端后,顺势引导来访者找找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原生家庭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在成长路上埋下创伤的种子,也一定在不经意间,赋予我们坚韧、善良、包容等珍贵品质。片面强调负面影响,无疑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咱们深挖一层,当咨询师一股脑儿地引导来访者关注原生家庭的“黑暗面”时,这背后到底藏着谁的潜意识?是来访者内心深处耿耿于怀的童年伤痛,还是咨询师不自觉投射出的个人经历与观念?这界限模糊不清,极易误导来访者,让他们陷入自我否定、埋怨家庭的漩涡,偏离心理咨询助人自助、解开心结的初衷。

当下,心理学前沿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有学者郑重指出:创伤绝非单纯的负面存在,它自带转化能量,蕴含着成长与蜕变的契机。同理,原生家庭也是如此,好坏参半、利弊共生。那些心理学概念、专业名词,本应是帮助人们拆解生活难题的“工具”,像是手电筒,照亮前行道路,看清脚下坎坷。可现实却不尽然,不少人执着于给这些概念定性,要么捧上神坛,夸大正向价值;要么打入冷宫,肆意污名化,拿它们当逃避现实、控诉不公的“挡箭牌”。

就拿孩子复学适应困难来说,咨询师要是陷在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思维定式里,跟家长沟通时,可能会一味强调家庭过往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家长听完满心愧疚,却依旧迷茫,不知该如何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和孩子交流时,孩子愈发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无力挣脱原生家庭的“枷锁”,信心与动力被一点点蚕食。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咨询师要严守中立,先耐心倾听孩子与家长的心声,挖掘复学困境背后的多元因素:是学习难度陡增带来的焦虑,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逃避,还是作息调整不过来造成的疲惫?在梳理问题过程中,适时引入原生家庭的双面视角,让孩子意识到,过往经历虽有坎坷,但也铸就了如今独一无二的自己,家里的温暖时刻、父母的默默付出,都是前行路上的底气。

再讲讲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首先,放下焦虑与指责,别一上来就问学习成绩、出勤情况,找个轻松惬意的时机,和孩子唠唠日常琐事,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包容与接纳;接着,分享自己类似的成长经历,讲讲曾经遭遇挫折时的迷茫、奋起反击的决心,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最后,和孩子共同制定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小目标、细步骤,每完成一项就给予肯定与鼓励,逐步帮孩子找回自信与节奏。

身为心理咨询从业者,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每一次咨询、每一番引导,都可能改写来访者的人生走向。往后在面对原生家庭这类复杂议题时,务必保持警醒,拿捏好引导的分寸,不被主观意识裹挟;多汲取前沿研究成果,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锤炼沟通技巧,精准传递信息,助力来访者打破心理枷锁,轻装上阵。

对于广大家长而言,别把心理咨询当成“万能药”,它是辅助手段,家庭关爱、日常陪伴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遇到孩子复学这类棘手问题,冷静分析、积极应对,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但千万别在孩子面前流露过多负面情绪。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分享再见。

来源:张湘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