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进去,十五秒视频,他穿着灰毛衣,在镜头前比了个“兰指”,配文只有一句:“别翘小指,那是咖啡勺。
“李玉刚又上热搜了?
这回不是‘男旦’撕逼,是8亿播放的手势教学。
点进去,十五秒视频,他穿着灰毛衣,在镜头前比了个“兰指”,配文只有一句:“别翘小指,那是咖啡勺。
”评论区笑疯:“原来我翘了半辈子的兰花指,是拿铁派。
”
别小看这个梗。
过去提到他,弹幕总飘过“梅派恩怨”“不男不女”。
现在前排高赞成了:“原来京剧也能这么教。
”风向变了,比川剧变脸还快。
有人扒时间线:2023年12月,《霓裳羽衣曲》北京首演,票十秒空,二手平台翻三倍。
最绝的是舞台中央那截“数字敦煌飞天”,水袖甩出去,全息投影直接把它放大成三层楼高,观众抬头瞬间集体“哇”出声,手机自动举过头顶。
紧接着1月,央视播了他拍的纪录片《寻找非遗守艺人》。
别的导演坐监视器,他撸起袖子跟龙泉沈师傅抡大锤,三锤下去,火星子蹦脸上,留一道小疤。
片尾字幕飞过去,弹幕刷:“疤比滤镜真。
”
2月搞抖音挑战赛,一周8亿流量,把“国风”干成了流量动词。
有路人问:“这不是当年被老艺术家集体拉黑的那位?
”底下回复:“先别骂,去看完《梨花颂》再来。
”——今年戏曲春晚,他和梅派传人张馨月并肩唱最后一句,镜头扫过,俩人互相鞠了躬,观众席掌声比鼓点还齐。
行内人悄悄说,梅葆玖先生2016年最后那场演讲,其实留过一句话:“规矩要守,跨界也给口饭。
”当时没人信,现在看,像提前写好的剧本。
数据更直白:三年里他跑了28个非遗点,剪出500分钟素材,播出只剩八集,豆瓣9.1。基金账面上,500万真金白银砸下去,127个农村娃被送进附中,有人第一年就拿国家奖学金。
有人总结:李玉刚把“争议”两个字熬成了“遗珠”。
当年骂他“阉割国粹”的老票友,如今坐在剧场后排,跟着全息飞天一起晃脑袋。
散场灯亮,老先生嘀咕:“好像也没那么刺眼。
”
所以,别急着给传统贴封条。
先学会把兰花指比对了,再谈守不守旧。
毕竟,连咖啡勺都能变水袖,还有啥不能翻篇?
来源:那一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