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背影消失在机场出口那一刻,微博上的喧嚣却远未平息。有些标签像胶水一样,怎么撕都甩不掉——高贵、自信、无视,甚至“国际影星”之名也在一道道复制粘贴中变了味。最初的争议,明明是一句傲慢的拒绝,“没必要道歉,因为不觉得自己错了。”只是一句,像是在寒冰上落了一记重
她的背影消失在机场出口那一刻,微博上的喧嚣却远未平息。有些标签像胶水一样,怎么撕都甩不掉——高贵、自信、无视,甚至“国际影星”之名也在一道道复制粘贴中变了味。最初的争议,明明是一句傲慢的拒绝,“没必要道歉,因为不觉得自己错了。”只是一句,像是在寒冰上落了一记重拳。
坐在出租车后排,我还记得手机屏幕反反复复弹出品牌的公关声明,动作比想象中迅猛。前脚满口不在乎,后脚品牌素材仓库早已删得不见一丁点她的踪迹。合作关系说切就切,如同人走茶凉,财源和面子都飘走得干脆。在营销公司呆过的朋友说过,一份国际代言合同,里头对“国际市场”敏感区域的定义细致到哪家媒体能合作、哪些字眼绝对不能碰。所谓“高贵”不过是镜头里的一瞬自信,资金流向和品牌策略才是真正的底色。
那些帮她说话的人,照旧能找到理由。韩流就是时髦、国际范就是高攀、抵制行为在他们口中都能变成“玻璃心”。刷剧、安利、磕代言,言语里的优越感和自信,仿佛对中国市场的漠视才是红毯标配。直到品牌大旗一撤,奖杯如灰,才肯承认明星的“全球”到底需不需要东方背书。不过赞助商固执地坚信她市场号召力,等风头一过,营销还可能卷土重来。这一套反复试炼,和老年人在社区微信群里讨论的“电视剧能害人”几乎如出一辙——只是人设换了、话题重置了。
不过,城市里到底有没有“棚户区”这种说法?影视剧里布景师画猫画虎,能瞒得住做过社区改造工作的督导吗?韩国街头常年擦拭的地砖,便利店和炒年糕摊彼此错落,连路边摊都能做到统一管理,有个录像为证。至于传到剧里的“贫民窟”风景,怎么看都像拍给中国观众的定制恐怖片。细究起来,这种影像传播方式,往往比传统新闻渗透得更深——哪怕解释澄清,网络上第二天就能再起两层新疑云。
或许最古老的道理从没变:好消息无人问,坏消息舆论奔跑。影视剧的符号潜移默化,哪怕只是个布景、只是一句台词,也足以改变三观。与国旗有关的桩桩细节,圈内圈外多少都有“避嫌”意识。文化意义上的擦边球和踩线,实际效果就是对尊严的玩笑,没人会天真到分不清。抄袭白宫地毯的说辞,在懂行人眼里只令人发笑,日韩自己都绝不可能让太极旗沦为装饰品。这一层微妙平衡,被人一踩到底,也是某种文化傲慢的极致表现。
乱七八糟的辩解和解释,终究盖不过“限韩”的现实。人们说起星光、谈起韩娱潮流,或许只是碰巧对热闹不死心,对面子行情有幻想。每次迎面坐下,看着社交软件上关于“文化自信”的碎片消息,偶尔会有种错觉:真正高贵的姿态,其实是最低调的那一种。在生活里,杀伤力最大的话,往往很轻很淡。
来源:名字都占用了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