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的不是古装神颜,是刘巧珍——一个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的农村姑娘。
村口小卖部的大婶都在追她。
追的不是古装神颜,是刘巧珍——一个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的农村姑娘。
真香来得很快。
《人生之路》播到第五集,收视率像窜天猴一样蹦上2.5%,最高那集冲到3.17%,央视一套自己都被吓到,连夜给央视八套打电话:“别播别的了,重播,赶紧重播!
”
弹幕里最炸的是“李沁卸妆”。
以往提到她,大多数人想的都是《庆余年》里带刺的林婉儿,滤镜厚得像墙纸。
这一次,她把脸扑得黑黄、头发毛燥、指甲缝里塞着土渣,还故意驼背走路,一回头把观众闪了腰:原来“村姑”也能这么顶。
戏外,她跑陕西跟组蹲了整十天磨农活。
剧组有人问她真种地了?
她撇嘴:“导演说咱要种红薯,我种得稀巴烂,差点把苗掐死。
”就这么一段“黑历史”,传到抖音成了热搜梗:#李沁拔红薯演技#,播放量六千万。
刘巧珍最难演的不是穷,是不认命。
老公家暴、娘家重男轻女、全村戳脊梁骨,她还能在沟里蹲着哭,回头就撸起袖子借钱开小卖部。
李沁把戏里最狠的台词藏在了眼神里——嘴角在笑,瞳孔在躲,一秒钟切换自卑与倔强。
观众看完集体破防:这特么不就是我表姐/姨妈/我妈本人?
别以为她只是“转型农村剧”。
翻看她履历,早在15岁她就是上海戏校里第五代“杜丽娘”,水袖一甩能演两个小时不带喘气的昆曲。
李少红当年为了《红楼梦》从八百朵牡丹里薅出她来,原因就是那句:“她眼里有老戏班才有的规矩。
”这规矩在《风起陇西》里变杀气,在现代剧里变隐忍,反正就是不一样味儿。
有人酸:她靠脸吃饭。
数据立刻打脸:
– 抖音话题#李沁方言原声台词#,播放量破5亿,观众一条一条贴拼音学陕西腔;
– 爱奇艺弹幕里“演技进步”四个字出现4.6万条,比她古装美貌弹幕还多两千;
– 微博有人统计,《人生之路》里她哭戏16次,无一次撞音,连鼻息节奏都不重样。
最离谱的是她选本子。
别人轧戏抢热搜,她两年只签两部,理由是:“我得留出时间让角色长在我身体里。
”同组演员爆料,她连等打光的空档都蹲墙角背地里默戏,吓得剧组副导以为是新人忘词。
当然,翻车也有。
去年她拍某部都市剧,造型被吐槽像售楼小姐,豆瓣开分4.9。粉丝狂刷五星,她出来劝:“不好看就打一星,改就行。
” 转头把造型师送的粉色高跟鞋退回,亲自去批发市场买帆布球鞋继续拍。
最后片子剪了10集,分涨到6.7。这种“知错就改”的狠劲,观众比夸十句彩虹屁还受用。
说到底,演员能不能被记住,不靠滤镜,靠那股“我在场”的真实劲儿。
从水袖飘飘的杜丽娘,到泥巴糊脸的刘巧珍,李沁只用了15年。
下一步她要去演一个打地下拳击的女护士,提前三个月在拳馆挨打,被专业拳手揍完还不忘发素颜乌青自拍。
留言区热评第一:姐,这疼是演的吗?
她回两字:真疼。
屏幕外,真疼两个字,足够把观众钉在沙发上。
来源:小咪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