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琼和尉迟敬德并为门神,在寻常百姓眼里,自然是秦琼的地位高于尉迟敬德,但我们细看《旧唐书》和《新唐书》,就会发现尉迟敬德最后“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享受三公待遇,死后更是追赠司徒——唐朝太尉、司徒、司空为“真三公”,而秦琼最后只是左武卫大将军,薨逝后“赠徐州都
秦琼和尉迟敬德并为门神,在寻常百姓眼里,自然是秦琼的地位高于尉迟敬德,但我们细看《旧唐书》和《新唐书》,就会发现尉迟敬德最后“开府仪同三司”,也就是享受三公待遇,死后更是追赠司徒——唐朝太尉、司徒、司空为“真三公”,而秦琼最后只是左武卫大将军,薨逝后“赠徐州都督”,尉迟敬德是两字谥号“忠武”,秦琼是一字谥号“壮”,大家从谥号中也能看出是尉迟敬德高于秦琼。
贞观年间秦琼就再无表现,除了跟尉迟敬德一起探视过因为玄武门之变杀戮过重而心神不宁的李世民之外,就只有一句话了:“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能霸气外露令李世民心安,秦琼显然并没有病骨支离弱不禁风,所以他是真病还是假病,就很值得怀疑了。
李世民显然对秦琼称病十二年是相当满意的,所以在秦琼薨逝后给予了他独一无二的待遇:“特令所司就其茔内立石人马,以旌战阵之功焉。”
秦琼贞观十二年病逝,在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刚颁布的丧葬礼制,明确规定只有立有大功的皇室成员死后才可以在墓前树立石人石马,他为秦琼“破例”,其实也是一种补偿,更是对秦琼战功的肯定。
战功比秦琼、尉迟敬德更大的李靖和李勣,跟秦琼享受的葬礼是不一样的。李靖的送葬规格很高,“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李勣“所筑坟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李靖的葬礼很热闹,李勣的坟墓很气派(后来被武则天挖了),但他们的墓前都没有石人石马,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战功不够多,而是另有原因(徐世勣赐姓李,也算半个宗室,原本是可以有石人石马的):古人比较迷信,认为石人石马乃至陶俑都是可以在地下继续跟随主人作战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例子,秦琼可以有“地下亲兵”,李勣和李靖都不可以有“地下兵团”。
我们细看唐朝史料,就会发现李世民其实也就给了秦琼这么一个破格待遇,秦琼的上柱国、翼国公,都是唐高祖李渊钦封的,至于贞观元年秦琼晋升左武卫大将军,那不过是“普调”而已。一朝天子一朝臣,新贵自然是要火箭式提升,但“老臣”也不能不给点面子。
秦琼接住了面子,却没有要里子:左武卫大将军的头衔和薪俸照拿,但班是不上的——唐朝可能是官员薪俸和补贴最高的朝代之一,左武卫大将军是实职正三品,跟开国公那个从一品并不是一回事,如果国公没有实职,那也就是的礼遇而已。
左武卫大将军的直属部队驻扎在京城,秦琼虽然很少上班甚至不上班,但那支部队还是归他指挥的,更为微妙的是他从王世充阵营带出来的瓦岗旧将牛进达后来接了秦琼的班。
牛进达在贞观十二年曾以左武卫将军、阔水道行军总管的身份征讨吐蕃并立有大功。读者诸君请注意:唐朝十六卫各设正三品大将军一人、从三品将军二人,这说明牛进达一直在给秦琼当副手,甚至可能代理左武卫大将军,也就是说李世民完全把左武卫兵马交给了秦琼。
秦琼一直留在京城,顶着上柱国、翼国公(改封胡国公是秦琼薨逝后的事情了)、左武卫大将军的头衔“休养”,却并没有失去对左武卫兵马的控制,这份儿信任,是尉迟敬德和程咬金都得不到的——他们都被李世民安排了“新工作”。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后自恃有功,变得十分嚣张,跟“老战友”的关系也很僵:“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贞观三年,出为襄州都督。八年,累迁同州刺史。”
眼不见心不烦,尉迟敬德从贞观三年就被“逐出”京城,襄州在唐朝初年归属“山南道”,襄州都督也就是山南军区下属的一个军分区而已。
尉迟敬德外放为都督,程咬金也离开了京城,而且走得更远,他在贞观元年,就以“使持节都督泸、戎、荣三州诸军事、泸州刺史”身份,带着部队打“铁山獠人”去了。
程咬金打完仗也没回京城,而是又当了泸州都督,使持节都督幽、易、檀、平、燕、妫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使持节”三个字:那相当于汉朝的“假节”,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代替皇帝处理一些地方军政要务,虽然权力很大,但却远离京城。
秦琼辞世后,李世民又把程咬金调了回来,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程咬金留守长安,李世民驾崩,又是程咬金带着飞骑军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
在玄武门之变前,明确表示站队李世民的武将,一个是没爵位的尉迟敬德,一个是已经受封宿国公的程咬金,尉迟敬德说得比较直白狠辣:“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不能交手受戮。敬德今若逃亡,无忌亦欲同去。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纵不从敬德言,请自决计,其如家国何?其如身命何?且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
尉迟敬德还明确表示:你要不动手,我就逃走,而且拉着长孙无忌一起走,让你变成光杆司令——这就有明显的胁迫意味了。
正史中的程咬金不像演义小说写的那样无脑,他说话就比较有分寸了:“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精通古文的读者诸君,自然能看出程咬金的话不多,但说得比尉迟敬德更有水平:不管你秦王李世民做怎样的决定,我死活跟定你了,至于怎么决定,那是你的事,反正我不离开你!
尉迟敬德咄咄逼人,程咬金只表忠心,如果您是李世民,听了这两番话,肯定也会有不同感受。
于是我们看到程咬金在李世民执政中后期和李治执政前期都很受重用,秦琼的儿子娶李世民的女儿那是小说虚构,真正跟李世民做亲家的是程咬金,李世民倒是想把女儿嫁给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也没敢要——生于585年的尉迟敬德比生于599年的李世民还大十四岁,如果“尉迟大伯”敢娶“李侄女”,那就是活到头了,言官的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他,而且他还会人设崩塌,成为鲜廉寡耻的典型。
李世明就是再糊涂,也不可能把亲生女儿嫁给尉迟老头子,那极有可能是一种试探,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记载,当时的尉迟敬德是既委屈又害怕,同时也十分愤怒:“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上又尝谓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头谢曰:‘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上乃止。
“谢”在这里是辞谢和拒绝的意思,尉迟敬德虽然不太聪明,又岂能听不出李世民就是随口一说,并不会真把女儿嫁给他?
自古君无戏言,李世民那两番话都是敲打和试探,这样的话,他是用不着对秦琼说的,因为根本没必要——秦琼的态度早在玄武门之变前后就表示得很清楚了:李家谁当皇帝都行,反正我是没有造反之心的,而且也绝不会杀李家的人。
秦琼在贞观年间一直没有离开京城,到死也是担着左武卫大将军的责任,所以他是真病还是假病,对李世民来说并不重要,所谓“秦琼倒掉李世民赐药”更是网文编造出来的无稽之谈,真正有政治头脑的读者都不会相信:如果您坐在李世民的位置上,有必要对功成身退的秦琼下毒手吗?秦琼一直坐镇京城,尉迟敬德和程咬金却外放为官,李世民这样安排,究竟有何玄机?
来源:半壶老酒半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