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李志平/吕雷阳团队在炔丙基与烯丙基金属物种的精准偶联反应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钯/膦催化策略,成功实现了烯丙基与炔丙基化合物的高选择性交叉偶联,可分别精准合成两类重要分子—1,4-联烯和1,5-烯炔。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化学顶
导读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李志平/吕雷阳团队在炔丙基与烯丙基金属物种的精准偶联反应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钯/膦催化策略,成功实现了烯丙基与炔丙基化合物的高选择性交叉偶联,可分别精准合成两类重要分子—1,4-联烯和1,5-烯炔。该成果发表于国际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标题为“Chemo- and Regiodivergent Allyl-Propargyl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1,4-Enallenes and 1,5-Enynes”(DOI: 10.1002/anie.202517878)。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以表彰其在有机合成及功能分子构建中的重要贡献。烯丙基和炔丙基化合物是两类常用的合成砌块,在交叉偶联反应中分别具有广泛的用途。然而当二者发生反应时,往往会生成多种混合物,化学与区域选择性难以精准控制。如何实现炔丙基与烯丙基金属物种的精准偶联反应,高选择性得到其中一种产物,实现“指哪打哪”的高效合成,是该领域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难题。
李志平/吕雷阳团队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巧妙利用两种配体(MeO-BIPHEP 和 XantPhos)作为“分子催化路标”,通过简单切换,分别引导反应向1,4-联烯(1,1'-还原消除路径)或1,5-烯炔(3,3'-还原消除路径)进行,实现了化学合成的精准控制。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了“配体调控反应路径”的机制,为今后精准设计催化反应提供了重要依据。这项研究在药物合成、材料化学等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有望为复杂功能分子的制备提供新工具,助力精准分子智造。
(炔丙基与烯丙基金属物种的化学与区域选择性偶联控制新策略)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金属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与催化领域的前沿研究。相关成果多次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J. Am. Chem. Soc. 2024, 146, 24;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3098; 2023, 62, e202303271; Chem. Sci. 2021, 12, 15511; ACS Catal. 2022, 12, 6495)。本项研究是他们在此基础上的又一重要进展,不仅解决了交叉偶联中选择性控制的难题,也为功能分子绿色高效合成提供了新方案。
(团队在金属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与催化领域的前沿研究总结)
此外,该团队在钯催化偕二氟环丙烷开环、负氢转移及还原消除机制等方向取得多项突破,受邀撰写了多篇该研究领域的综述性文章,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
(团队受邀撰写的综述性文章总结)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拔尖项目的支持。参与研究工作的第一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在读博士生钱慧俊,曾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17878
来源:化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