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消毒水味道的童年,是我职业选择最早的启蒙。"宋丹丹教授的从医种子,萌芽于爷爷奶奶常年就医的记忆里。她回忆道:“小时候,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常年需要和医院打交道。家里有一位医生亲属,每当家人身体不适,父母总会第一时间向他求助,而他几句沉稳的嘱咐,就能驱散父母
她,以家庭记忆为原点,播下医学理想的种子;
她,以麻醉学领域为深耕阵地,不断突破专业边界;
她,以生活智慧为笔,绘就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画卷;
她,就是北部战区总医院的宋丹丹教授——用内心的坚韧力量,持续温暖并守护着每一位患者。
医路萌芽:从家庭记忆到医学理想
"那些消毒水味道的童年,是我职业选择最早的启蒙。"宋丹丹教授的从医种子,萌芽于爷爷奶奶常年就医的记忆里。她回忆道:“小时候,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常年需要和医院打交道。家里有一位医生亲属,每当家人身体不适,父母总会第一时间向他求助,而他几句沉稳的嘱咐,就能驱散父母眉宇间的愁云。”这让年幼的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世上最令人安心的声音,或许是白大褂口袋中听诊器与叩诊锤轻轻相碰的声响。这份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医的念头在她的心底生根。1995年高考志愿表上,她坚定地填报了中国医科大学,正式开启了她的医学之旅。
大学时期,一门麻醉学课程让她深深着迷。真正改变她职业轨迹的,是麻醉老师的那一句话:“麻醉医生,是手术中的‘生命守护者’——外科医生切除的是病灶,而你们守护的,是患者的生命。”老师描绘的画面至今烙印在她心里:当外科医生专注于手术操作时,麻醉医生则是全科医生和抢救医生,要兼顾患者的循环、呼吸、内环境、组织灌注等多系统问题,精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维持生理平衡,保证患者安全舒适,高质量苏醒,快速康复。“这不是简单的‘打一针、睡一觉’,而是对全身系统的精准评估与调控。”这种充满挑战与探索空间的职业定位,让她在工作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麻醉科——一个要求“眼观六路、手控千钧”的专业领域。
深耕麻醉:从手术间到日间中心
自2000年毕业进入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宋丹丹教授已在这一领域深耕二十五载。她亲历了麻醉学科的边界拓展:从最初于手术室内的手术麻醉保障,到如今全面建立手术室外麻醉舒适化医疗体系,麻醉学科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的核心力量。目前,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包含五个病区,涵盖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术前评估门诊、麻醉治疗、疼痛病房和日间手术中心等多个板块,舒适化医疗业务范围广泛延伸至无痛消化内镜检查、复杂消化内镜治疗(ERCP、ESD、POEM)、无痛气管镜、无痛宫腔镜、无痛分娩、无痛膀胱镜、无痛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口腔科无痛治牙、烧伤科无痛换药、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机器人辅助DBS手术,并身披铅衣保障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心内科介入TAVR手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宋丹丹教授感慨道:“麻醉学科服务领域正在不断拓展——我们已深度融入舒适化医疗的核心环节、成为无痛医院建设的主力军。”她也越发清晰地意识到:“麻醉医生不仅是围术期的生命守护者,更是推动医疗走向舒适化、精准化的重要力量。”
在日间手术中心建设和管理方面,宋丹丹教授经验丰富,自2019年担任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日间医疗管理项目组专家。从2015年医院试点运行日间手术起步,到2017年开设麻醉科术前评估门诊,再到2018年成立麻醉科集中管理的日间手术中心,积极推动日间医疗从理念发展为高效运营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9年北部战区总医院获批成为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会员单位,2022年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日间手术哨点医院。如今,中心展开床位30张、独立日间手术室4间,并配备独立的麻醉门诊和独立预约宣教随访中心,采用“集中收治、集中管理”模式,采用国内先进的跑道式布局,构建一站式日间医疗服务闭环管理体系,患者在同一楼层即可完成术前评估宣教、入院办理、手术及术后恢复全过程,大幅提升运营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缓解患者“住院难、手术迟”的难题,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节约患者及家属时间成本。从舒适化医疗到日间手术中心广泛开展,折射出她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
工作与生活:在平衡中坚守,于热爱中前行
工作中的宋丹丹教授,兼具细腻与果决。作为一名女性医生,她天生具备的敏感特质,使她更善于体察患者的内心情感,无论是面对焦虑不安的患者,还是面对恐惧万分的家属,她总能以耐心和细致的沟通,舒缓他们紧张的情绪,为麻醉安全铺就信任的基石。而敏锐的观察力与应变力,让她能在手术中捕捉生命体征的细微波动,于突发状况前冷静施策、刚柔并济。
谈及最难忘的病例,她想起一位百岁高龄患者:因胆道梗阻需紧急行ERCP手术,当时已出现感染性休克,合并严重低氧血症,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出现躁动,如果不麻醉不能配合手术。麻醉团队面临艰难抉择:不插管全麻,侧俯卧位的手术体位会影响呼吸,加重低氧血症,口内置入十二指肠镜操作时间长,与麻醉医生争抢气道,风险极高;气管插管全麻,很可能术后不能拔除气管导管,需要转到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支持治疗,术后脱机难度极大,伴发的基础病极可能诱发致命并发症。
紧要关头,宋丹丹教授果断决策:采用经鼻高流量氧疗联合不插管MAC麻醉,以最小创伤与药物干扰应对。与内镜医生、家属紧急沟通,迅速达成共识。最终手术顺利完成,胆管支架和胰管支架成功置入,术后患者快速恢复转至普通病房康复。"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力量不仅来自技术,彼此信任同样重要。"她感慨道,"是家属的信任、多学科的协作、医患的默契,共同创造了奇迹。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个生命,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生活中的她,擅长在忙碌中寻找平衡。工作时,她总是提前备好麻醉方案和应急预案,优化流程衔接,让每一分钟都聚焦关键决策与危急抢救;下班前,必定妥善处理收尾工作,划分工作与家庭的边界——回归家庭,便快速角色转变、频道切换,全心投入,赋予陪伴以质感与温度。闲暇时,她喜欢逛博物馆,沉浸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卷中,顺着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悠悠探寻;她也喜欢烹饪美食,享受凝聚家庭的浓浓烟火气,也让“家味”成为家人间最实在的牵挂;她还喜欢旅行,总把假期当作珍贵的船票,牵着家人的手,带着孩子的笑,在行走中让心灵舒展,积蓄前行的力量。
访谈最后,宋丹丹教授分享了贯穿她职业生涯的信念:“优秀的麻醉团队是手术成功的基石,而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是的,麻醉医生的每一秒,都在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日间医疗的每一环,都在为患者安全和提质增效双重保障。“我们是麻醉医生,是患者生命的守护者。”——这句话,是她二十五载从医路上最温柔的总结,也是最坚定的信仰。
宋丹丹 教授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日间手术中心主任;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日间手术麻醉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日间手术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
中国女医师协会麻醉专委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日间医疗管理项目组”特聘专家;
第三届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麻醉与镇痛专委会主任委员;
第十三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第六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访问学者。
主持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重点科学计划项目等课题6项,参编专著3部、参译专著4部,执笔专家共识1部,参编专家共识2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40余篇,参与完成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
来源:围术期医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