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平三年(1023年)深秋,南京桥头的茶摊老板注意到,那位常来独坐的契丹楚王竟用茶水在桌上写汉字。当巡逻的契丹兵经过时,他又迅速用袖口抹去水痕,继续望着南方发呆。这位被称作耶律宗信的王爷,二十年前还有个宋名——王继忠。此刻他怀中揣着宋使刚送的洞庭春茶,瓷罐底部
太平三年(1023年)深秋,南京桥头的茶摊老板注意到,那位常来独坐的契丹楚王竟用茶水在桌上写汉字。当巡逻的契丹兵经过时,他又迅速用袖口抹去水痕,继续望着南方发呆。这位被称作耶律宗信的王爷,二十年前还有个宋名——王继忠。此刻他怀中揣着宋使刚送的洞庭春茶,瓷罐底部刻着"深州官造"四个小字,那是他任河北都转运使时监督烧制的款式。
辽国宫帐里的侍从都发现,每年宋朝使者到来前后,楚王总会独自登上望京楼。开泰六年(1017年)那次,他指着南飞雁阵对儿子怀玉说:"此禽识路。"少年用契丹语追问,他却改用中原官话喃喃:"昔在康村,亦见雁阵横天。"那是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的事,当时他正率军在望都迎战契丹骑兵。
那场改变命运的战役持续了一天一夜。黄昏时分,他带领的亲兵在康村拖住敌军主力,让王超主力得以重整阵型。待到次日黎明,他发现自己的部队被隔断在西山北麓,粮道全被截断。最绝望的时刻,他看见契丹阵中升起狼头纛——那是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的帅旗。亲兵队长递来普通士兵的戎服:"请将军换装突围!"他反而解开甲胄,露出紫袍金带:"大宋帅臣,岂能效鼠辈遁形?"
被俘之初,契丹人把他拴在马队最后徒步北行。途经白城废墟时,看守的契丹兵扔来半块馕饼,他用靴底碾碎麦饼:"南朝节帅,不食嗟来之食。"直到被押到辽圣宗御帐,萧太后亲自解下狐裘披在他肩头,他才开口说了被俘后第一句话:"臣可死,不可降。"
转机发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当时辽军屡攻澶州不克,萧太后在帐中烦躁地摔打马鞭。王继忠突然用契丹语说:"南朝真宗仁厚,若遣使议和..."话未说完就被契丹将领叱骂,倒是萧太后若有所思。次日他被移居到南京城赐宅,三个月后,第一封以"大辽楚王耶律显忠"署名的议和书信送到了宋营。
从此他成了宋辽之间的特殊信使。每年宋使来访,总会"偶遇"他在郊外狩猎。有次使者故意掉落深州产的荷包,他拾起时手指微微发抖——那针脚与他战死亲兵家眷的绣工如出一辙。另一次收到真宗特赐的龙凤茶饼,他当着辽帝面坦然收下,转身却将茶饼供在佛前,直到生霉都没拆封。
在辽国官场,他靠着惊人的记忆力步步高升。开泰五年(1016年)任汉人行宫都部署时,能准确报出各部落首领的族谱。有次契丹贵族的宴会上,有人故意用俚语唱侮辱宋人的歌谣,他立即用契丹古调接唱下阕,在座长老无不动容。辽圣宗因此赐他国姓,却不知他每晚仍用汉字默写《孙子兵法》。
对宋朝使者,他永远保持微妙距离。景德四年(1007年)那次,宋使悄悄递上怀节的家书,他当着监官的面投入火盆:"既事北朝,不当通南音。"却在灰烬中扒拉出烧剩的"安好"二字,偷偷夹进佛经。直到太平三年致仕前,他书房暗格里还收着咸平年的帅印,印匣底层压着望都之战的阵亡名单。
晚年他常对孙儿讲汉地故事,说到楚霸王乌江自刎时总要停顿:"有人说项羽愚忠,却不知..."后半句总被窗外的契丹牧歌淹没。临终前他要求葬在南京郊外山坡,墓碑朝南。下葬那日,恰有宋使路过,见新坟前摆着副残缺的宋制鞍鞯,鞍褥上绣着"康村"二字。
来源:百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