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楼市跌到让人难以置信,看到数据全都惊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0:32 1

摘要:楼市就像一锅老火靓汤,火候一会儿旺、一会儿虚,汤面上油花翻滚,谁也猜不透下一勺舀上来是肥肉还是骨头渣。今天咱们就捞一勺海沧两处“明星地段”——杏林桥头和新阳西,看看它们这几年是怎么从“高富帅”被熬成“清粥小菜”的。

楼市就像一锅老火靓汤,火候一会儿旺、一会儿虚,汤面上油花翻滚,谁也猜不透下一勺舀上来是肥肉还是骨头渣。今天咱们就捞一勺海沧两处“明星地段”——杏林桥头和新阳西,看看它们这几年是怎么从“高富帅”被熬成“清粥小菜”的。

说起杏林桥头,许多老业主心里都有根“4字头的高价”神经,一碰就疼。可若把日历往前翻回去,还真得从2023年的秋天先说起。那会儿,有套高层景观房打包家具丢进市场,标价干脆利落砍到了1字头,挂牌一个礼拜就被围观无数,但交易区却冷得像空调外机。业主原话:“我当年3.7万/㎡买进的,如今1.8万/㎡没人拍板,活脱脱半价大甩卖,还不包邮!”这嚎叫声,比桥头晚高峰的喇叭更刺耳。

要知道,在2017年的春天,杏林桥头可是“走路带风”的人物。一阵春风吹来,金域华府94平的交易单价直冲3.9万/㎡,寰宇天下更夸张,最高飙到4.3万/㎡。买到的人笑得像中彩票,没买的人觉得自己错过一座金矿。到了2019年,大家还迷信着“3万关口稳如泰山”,朋友圈每天都有人高呼“错过再等十年”。可时间到了2022年底,同样的朋友圈换成“急!急!急售!”,售价一栏先写“2.8”,再划掉成“2.5”,又改“2.2”,最后干脆抓头发:1字头也行。

镜头切到新阳西。时间表先定在2020年盛夏,建发“和”系列、融创云潮府、水晶、龙湖春江天玺四兄弟齐齐开盘,售楼部门口能排出“小学生晨读”那么长的队伍,不少打着遮阳伞的购房客边排边吹:“这块儿三年后肯定翻倍。”那阵子,一手房清一色写着3.2万/㎡左右,沙盘前围满人,置业顾问口若悬河,连咖啡都来不及续杯。

只三年眨眼而过,场景换成“房东抱着钥匙找客户”。2023年,新阳西出现第一个挂牌1.9万/㎡的二手房。挂牌那天,隔壁小区群立刻炸锅:“是不是打错字?”“是不是顶楼漏水?”等真相揭开,大家才发现原来并无质量硬伤,只因二手盘扎堆上市,买家坐拥海量选项,房东只能用价格拼人品。

别看如今价位跌得心凉,昔日繁华画面仍历历在目。2018年,杏林桥头还没落地地铁口,却靠着“学区升级”传闻把气氛炒得热血沸腾。销售中心墙面挂着校区规划图,支撑起三万多一平的心理防线。到了2021年,学区方案细则曝光,结果“升级”二字含金量有限,部分购房者捂着合同直呼“骗纸”。

再把镜头推到2016年,当时的新阳西还处在大草地阶段。建发拿下地块后,喊出“以和为贵”,计划把产品做成社区精品,想让小户型也有豪宅感。跟着动工的还有规划中的新阳西学校,不少人信誓旦旦“零距离上学”。2024年春季开学前夕,坊间传言学校要扩校却没动静,家长天天刷市教育局公告,最后发现,扩建要再等等,孩子只能先坐校车去别处借读。学区光环弱了,房价立刻没了节操。

要讲跌幅为啥猛,还得翻翻库存账本。杏林桥头在2015-2022年的供货节奏,堪比“双十一”连夜放券。金域华府、中央海岸、寰宇天下、杏林湾一号四大社区纷纷交房,平均套数动辄上千。产权满二后,老业主陆续挂牌,整整一个房源池摆在那儿,买家挑花眼,卖家急刹车。只剩那句扎心台词:“不砍价真卖不了。”

相似剧本也在新阳西回放。四盘同年启动,同年集中交房,一大波“满二”证书同时拿到手。2023年夏天,有人掏出房产网站截屏:同一楼栋,同一面积段,排队挂牌的就有六套。买家犹豫症瞬间犯了,“到底选朝南还是中庭,楼层高点还是低点?”思考成本一增加,下单动作就慢,成交周期拉长,按揭审批过期都见怪不怪。

库存山压在上方,楼市气氛又偏冷,新房拿着一堆“改进型户型图”在隔壁唱戏。海沧相邻板块还剩几张预售证,开发商喊出“得房率更高、商业配套现成、价格跟二手差不多”的标语,准客户立刻移步隔壁看样板间。“新盘没那么旧,公共空间宽敞,车库灯光还亮”,几句话就让二手房拉满电的营销语嗓子哑掉。

再说市场情绪。2022年年底,宏观风声紧,贷款利率苗头松动,但没人敢第一个冲出去接盘。买家担心接了还降,卖家怕再等腰斩。于是出现奇景:看房预约排队,真正签字少得可怜。中介门店晚上七点依旧灯火通明,桌子上摞着降价申请单,业务员象棋盘对面互下“谁先成交谁买奶茶”,倒也苦中作乐。

话题转回杏林桥头的“四公子”。金域华府当年的豪言“看海第一排”让不少北漂心动不已。却没想到,2023年初,北漂们的行李箱堆在电梯口,房东电话那头报出1.95万的单价,买家仍嫌贵。另一侧寰宇天下的“城市之光”灯箱广告还在闪烁,但夜里亮灯的窗口减少,租金走弱,价格走软,绚丽灯火背后是一串串折价的挂牌清单。

新阳西“四兄弟”的戏码也够热闹。龙湖春江天玺自带花园会所,许多业主为那片人工草坪掏腰包,不料二手挂牌时,买家只盯着单价前的数字。水晶社区曾秀过“玻璃立面+夜景”,如今中介拍照也只拍客厅,怕露出空落落的楼下光影。价格卷到1字头,连门口咖啡馆选的咖啡豆都从哥伦比亚换成了越南拼配,为的是压低成本。

时间再跳回2019年的夏夜,桥头江边吹着海风,不少新婚夫妻手牵着手,跟着置业顾问用激光笔圈点天花板电线管道,充满信心签下贷款合同。七年一眨眼,眼看着房贷余额还高挂银行App首页,房价却原地打回解放前。有人算账:月供1万出头还好,若房价再掉个两千块一平,净资产就快见底。身后的湾区夜景依旧无敌,只是心情变了调。

别忘了学区话题踩过的坑。杏林桥头当年凭“名校合并预案”加持,把阔太太们忽悠到售楼厅。三年后,预案变成“适龄就近+综合平衡”,让家长们念念不忘的名校牌摇身一变成“努力争取”。同一时间,新阳西家长从电动车后座取下小书包,望着待建的教学楼铁皮围挡,心想:要不买隔壁岛内老破小算了。转念又想,算了,还是等等。结果房价嗖嗖往下掉,坐等的时间越长,自住客越焦虑。

老天爷似乎在配合建设节奏下雨。2021年9月,建发海玥和鸣开放示范区那天瓢泼大雨,来访客撑伞踩着水洼。置业顾问抖着伞说:“别看雨大,江景值钱。”隔两年,原本的准现房完工,江景依旧在,价格却缩水到往年七成。

同时段,杏林湾一号靠湖一侧推出景观大平层,户型图上写着“225㎡天空之镜”,销售现场摆着红酒吧台。那个冬天,几十套景观户型的内部认购通道打包甩出优惠2%,业主原本以为“捡了便宜”,谁知短短半年,同户型二手挂牌直接变成“8字头打折券”。

数据折线图如果放在投影幕上,堪比滑梯。2017年攀至3.9甚至4.3万/㎡高点,2021年层层打折稳在3万出头,2023年滑到2字头,甚至1.8万底部出现探针。新阳西也大同小异:首发3.2万,交付年掉到2.6,过了一个春节破2.0,再熬几个月,1.9挂出来也不算新闻。

价格跳水,购房者成了耐心比拼大赛选手。有人在小区门口摆摊卖水果顺便“甩合同”,有人把客餐厅腾出来装泳池直播,就盼着线上流量带来线下询盘。海沧傍晚的风还是咸咸的,只是楼下中介店晚九点拉闸关灯,不再播放那首《上海滩》铃声。

再看供应端。2015-2018年,两个板块一口气吐出数千套房源,外地客蜂拥而至。2022年,证满二的千户大军一起端着钥匙挤进市场,挂牌量如山,价位自然而然拉锯。有人自嘲:“当年上车的速度像抢春运票,如今下车的窗口像公办摇号,比拼运气。”

至于配套,不得不提那条连接岛内的桥。上班族天天堵在桥面,一边排队一边把房地产App翻个遍:岛内老小区成交3.5万,桥头2.1万,距离多十公里。有人咬牙换岛内学区房,有人继续留守海沧追求面积。价格差让选择变得犹豫,成交气氛更加僵硬。

谈谈二手与新房倒挂的尴尬画面。海沧某新盘打出“加推特惠2.9万”条幅,旁边路灯杆上张贴“同楼层二手2.1万”,行人抬头对比,嘴角微微上扬。置业顾问加班到十点,只换来几份看房登记表。二手房东看着手机里的砍价记录,一天十几个“你好,能再少一点吗?”连语音都改成气泡文字,怕自己回晚了失掉客户。

把时间轴拉到2024年春节后,市场陷入半休眠。阳光透过新阳西楼间距照到地砖时,中介门店贴出“度假模式,预约看房请提前一天”,一副生意清淡也要保持体面姿态。杏林桥头路口烧肉粽的老伯却乐呵,新房客流少了,附近居民回流,排队买粽子的多了,生活气息倒重。

讲完这些热闹与心酸,再把镜头送回今天。海风吹过,楼体外墙反着光,贝壳状的公共雕塑被孩子攀来爬去,天地似乎与房价起落无关。可那些数字早已写进业主的存折、写进按揭还款计划、写进每一张降价海报。杏林桥头、新阳西这两锅汤,火候忽高忽低,有人舀到瘦肉片,也有人只盛上了一层清汤。

字数悠悠写到这儿,海沧的日出又该来了。桥头的潮汐还在涨落,新阳西的马路仍在开挖新排水沟。房子还在那儿,板块名字也没改,只是房价曲线像过山车,把坐在车里的每个人心跳都洗了个冷水澡。

来源:房子的梦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