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他们是部落的首领,叫天皇、地皇、人皇、黄帝、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帝尧、帝舜等,称呼很是高大尚,可是到了夏朝、商朝之后,周朝的天子称呼叫王,很少称这几个朝代的天子为“帝”的。从称号来看,称“皇”、“帝”的,比称“王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他们是部落的首领,叫天皇、地皇、人皇、黄帝、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帝尧、帝舜等,称呼很是高大尚,可是到了夏朝、商朝之后,周朝的天子称呼叫王,很少称这几个朝代的天子为“帝”的。从称号来看,称“皇”、“帝”的,比称“王”的地位要高级些。
集解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其次稱王。」
夏朝的大禹习惯被称为禹王,禹的儿子叫啟,后面的继承者称太康、中康、少康、孔甲等,夏朝最后一位天子夏桀,通常称为桀王,很少称帝啟、帝太康、帝中康。
商朝第一位习惯称商汤,其后的天子一般叫外丙、太甲、太戊、河亶甲dǎn、盤庚、武丁等,最后一位天子商纣王,叫商朝天子的名字有点像背十天干十二地支一样。很少称帝外丙、帝太甲、帝太戊的。
到了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郝王,更多的就是周王这个称号。 这三个朝代的天子习惯称为王而不称呼为帝的。
从西周覆灭到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又看到了一大批称王的诸侯,比如秦王、魏王、赵王、韩王、楚王等,至于后来秦王政统一中国古代开始启用皇帝的称号,后来的每一个朝代的天子叫皇帝了。
从五帝到秦始皇之间这段历史,夏商周为何只称天子为王呢?
其实《竹书纪年》记载的夏朝天子被称为帝,后面商朝和周朝的天子称为王,《史記》记载的夏朝和商朝的天子为帝,周朝的天子为王。但是大家一说起夏商周的天子,第一个反应就是夏王、商王和周王了。
这里有当时的现实基础,也有后人称呼的习惯。
首先,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在人们口口相传中,有着强大的认同心理,在人们认识有限的情况下,被神化了,从而形成崇高的地位,在没有文字流传的情况下,成了神化般的人物。从夏商周开始,从之前无法稽考的神话阶段开始到了传说阶段,虽然天命所授,天子尊贵,但地位远远比不上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后世书籍中尊称夏朝和商朝的天子为帝,但民间习惯上称呼有所变化。
其次,夏朝和商朝的称呼受到了周朝的影响。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以臣伐君的方式,在古代还是有失君臣之道的,因此感到惭愧。周武王因此世貶帝號,號為王,不敢称为帝。
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
索隱按:夏、殷天子亦皆稱帝,代以德薄不及五帝,始貶帝號,號之為王,故本紀皆帝,而後總曰「三王」也。
索隱武王雖以臣伐君,頗有慚德,不應答商人之拜,太史公失辭耳。尋上文,諸侯畢拜賀武王,武王尚且報揖,無容遂下拜商人。
还有,夏王、商王和周王的称号来源于后世的称呼,后世有“三王”之说,还有“五帝三王”和“三皇五帝三王”之说,这个说辞在书籍和文章中处处可见:
五代十国后晋·赵莹·刘昫xù《旧唐书·列传·郑畋》:“代有忠贞之士,力为匡复之谋。我国家应五运以承乾,蹑三王之垂统,绵区饮化,匝宇归仁。”
李斯《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西汉·戴圣《礼记》:“三皇禅奕奕,谓盛德也。五帝禅亭亭,特立独起于身也。三王禅梁甫,连延不绝,父没子继也。”
《三字经》:“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而这之中的三王,有时指夏﹑商﹑周三代之君,通常指的是夏禹﹑商汤﹑周武王或者夏禹﹑商汤﹑周文王,《三字经》干脆就叫周文武,把文王和武王都放进去。
这些后世文章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夏商周的天子叫王,事实上,三个朝代中,只有周朝的天子叫王,夏朝和商朝的天子还是叫帝的。不管怎么叫,王也好,帝也好,叫二狗子也好,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主宰。
等到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开始启用“皇帝”这个称号时,后来每一个朝代的天子就用“皇帝”这个专用知识产权IP标签,不再纠结怎么称呼了。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