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樵夜话:现代社会的识人用人之道 》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7:09 1

摘要:茶煮到第三滚时,渔翁指着山涧里的倒影说:“你看那水里的山,看得见的是山石草木,看不见的是山的根基;看人也一样,看得见的是学历、履历,看不见的是人的神骨。”这话,恰好呼应了曾国藩在《冰鉴》里的核心观点:“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神骨为先,气色为次

三、冰鉴之智:识人需见神骨,超越表象的洞察才是识人的根本

茶煮到第三滚时,渔翁指着山涧里的倒影说:“你看那水里的山,看得见的是山石草木,看不见的是山的根基;看人也一样,看得见的是学历、履历,看不见的是人的神骨。”这话,恰好呼应了曾国藩在《冰鉴》里的核心观点:“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神骨为先,气色为次——神有余者,不问形骸。”

曾国藩所谓的“神骨”,不是相面先生的迷信之说,而是对人精神气质与内在心性的洞察——“神”是一个人眼神里的笃定与真诚,是言谈举止间的格局与底线;“骨”是一个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守。简单说,“神骨”就是“正”的外在显现——一个人的心性是否端正,格局是否开阔,不需要看他的简历,只需要看他的“神骨”。曾国藩当年提拔李鸿章,不是因为李鸿章的文章写得好,而是因为他见李鸿章“顾盼有威光”——眼神里有将帅的英气,言谈间有担当的魄力,这份“神骨”,比文章更能说明李鸿章的“正”。后来李鸿章果然成为晚清的重臣,虽然争议颇多,但在“担当”二字上,确实没辜负曾国藩的眼光。

马云识蔡崇信的故事,更是“冰鉴之智”的现代演绎。1999年,蔡崇信还是瑞典Investor AB公司的亚洲区总裁,拿着百万年薪,而阿里巴巴只是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连办公场地都是马云家的公寓。蔡崇信来杭州考察阿里巴巴时,马云没有跟他谈商业模式,也没有谈盈利前景,只是跟他聊“互联网会改变中国”“我们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蔡崇信后来回忆说:“我从马云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笃定——不是对金钱的渴望,而是对理想的坚持。那种眼神,让我相信他能做成这件事。”于是,蔡崇信放弃了百万年薪,带着妻子来到杭州,加入了阿里巴巴,成为阿里巴巴的“财神爷”。马云识蔡崇信,不是看他的投行履历(虽然那很重要),而是看他的“神骨”——蔡崇信愿意放弃高薪加入初创公司,说明他不是一个只看重利益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格局的人;而蔡崇信识马云,也是看他的“神骨”——马云眼神里的笃定,说明他是一个能坚持、有担当的人。这份“神骨”的相互认可,成就了阿里巴巴的传奇。

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用数据识人——看一个人的KPI、看他的学历排名、看他的过往业绩,这些数据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才”,却很难反映一个人的“神骨”。就像有些员工,KPI总是名列前茅,却常常抢同事的功劳、踩别人的肩膀上位——他的“才”很突出,可“神骨”不正,这样的人,若提拔起来,只会破坏团队的氛围;还有些员工,KPI不算顶尖,却总是主动帮助同事、积极承担额外的工作——他的“才”不算最突出,可“神骨”端正,这样的人,才是团队的基石。

曾国藩在《冰鉴》里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这些判断标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比如“邪正看眼鼻”——一个人心术不正,眼神会闪烁不定,说话时会避开别人的目光;一个人心性端正,眼神会坚定沉稳,说话时会坦诚直视。再比如“功名看气概”——一个人有担当,面对问题时会主动站出来,言谈间有“这事我来办”的魄力;一个人没担当,面对问题时会推诿逃避,言谈间有“这事跟我没关系”的怯懦。这些“神骨”的细节,比任何数据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有一次,我去一家公司调研,老板跟我抱怨“招不到好员工”。我问他:“你招聘时最看重什么?”他说:“我最看重学历和工作经验,最好是985毕业、有3年以上同岗位经验。”我又问:“你有没有跟候选人聊过他的理想、他对工作的理解?”他摇摇头说:“哪有时间聊这些?我只看他能不能马上上手干活。”后来我了解到,这家公司的员工流失率很高,很多员工干了不到半年就离职,原因是“老板只看业绩,不关心员工的感受”“团队氛围差,没人愿意合作”。这家公司的问题,不在于招不到“有才”的人,而在于老板不懂“识神骨”——他只看候选人的“才”,却忽略了候选人的“正”,最终招进来的人,要么与公司价值观不符,要么缺乏团队精神,自然留不住。

渔翁喝完最后一杯茶,说:“钓鱼要看鱼的游姿——游得稳的鱼,性子也稳;游得慌的鱼,性子也慌。识人就像钓鱼,要多看他的‘神骨’,少看他的‘表象’。”这句话,是对“冰鉴之智”的最好总结:现代社会识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才”,还要深入到内在的“神骨”;因为“神骨”是“正”的镜子,能照出一个人的本质——只有看清了“神骨”,才能真正识得“真才”。

四、回归人文:在算法时代,重拾识人用人的温度

夜色渐深,山涧里的虫鸣渐起,渔翁和樵夫收拾好东西,准备下山。樵夫说:“如今城里的人,都用机器看人——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生成候选人的评分,可机器哪能看懂人的‘神骨’?”渔翁应道:“是啊,就像我钓鱼,若只看鱼漂的动静,不看水流的变化,也钓不到好鱼。识人用人,终究是人的事,不是机器的事。”

他们的对话,点出了现代识人用人的最大危机:算法与数据的盛行,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人的“温度”的感知。我们习惯了用“简历筛选算法”过滤候选人,用“绩效评估系统”判断员工的价值,用“人才盘点模型”规划员工的发展,却忘了:人不是数据的集合,不是算法的变量,而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温度的个体——一个人的“才”,可能藏在他失败的经历里,而不是成功的案例里;一个人的“正”,可能藏在他面对诱惑时的选择里,而不是他的口头承诺里;一个人的“神骨”,可能藏在他与同事的相处里,而不是他的面试表现里。这些“温度”,是算法与数据无法捕捉的,却恰恰是识人用人的关键。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说:“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经营人,就是经营人的心灵。”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所有组织。他在管理京瓷时,从不搞“绩效考核排名”,而是主张“全员参与经营”——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说:“我判断一个员工是否优秀,不是看他的业绩,而是看他是否有‘利他之心’——是否愿意为团队付出,是否愿意为客户着想。”这种“以心识人”的方式,看似“不科学”,却让京瓷成为了全球知名的企业,也让稻盛和夫成为了“经营之圣”。

在字节跳动,张一鸣虽然重视算法,但他也强调“Context not Control”(情境而非控制)——他希望管理者不要用“控制”的方式管理员工,而是用“情境”的方式激发员工的潜力。比如字节跳动的“OKR系统”,不是用来考核员工的,而是用来帮助员工明确目标、协调资源的;字节跳动的“飞书”,不是用来监控员工的,而是用来促进员工沟通、分享知识的。张一鸣懂:算法可以帮助匹配“才”与“位”,但不能替代管理者对员工的“温度”感知——只有让员工感受到尊重与信任,才能让“才”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常常说“以人为本”,可在识人用人的实践中,却常常“以数据为本”。比如有些公司在招聘时,用“学历过滤”把非985、211的候选人全部筛掉,却不知道马云是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俞敏洪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此处俞敏洪确实是北大毕业,可举其他例子,如刘强东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可改为“董明珠是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董明珠是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他们的“才”,不是来自名校的学历,而是来自后天的努力与坚守。再比如有些公司在裁员时,用“绩效末位淘汰制”把排名最后的员工裁掉,却不知道有些员工虽然绩效不突出,却是团队的“粘合剂”——他们的“正”,不是来自绩效,而是来自对团队的贡献。

回归人文,不是要否定算法与数据的价值,而是要在算法与数据的基础上,重拾对人的“温度”的感知。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点:

第一,识人时,多一点“倾听”。不要只让候选人回答你的问题,也要听他讲自己的故事——讲他失败的经历,讲他与同事的矛盾,讲他对未来的期待。从这些故事里,你能听到他的“才”,也能听到他的“正”,更能听到他的“神骨”。

第二,用人时,多一点“包容”。不要只盯着员工的“缺点”,也要看到他的“优点”——一个内向的员工,可能不适合做销售,却适合做研发;一个冲动的员工,可能不适合做管理,却适合做开拓。包容员工的“不完美”,才能让员工的“才”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育人时,多一点“陪伴”。不要只给员工“培训课程”,也要给员工“成长指导”——在员工遇到困难时,陪他一起分析问题;在员工取得成绩时,陪他一起总结经验;在员工迷失方向时,陪他一起寻找初心。陪伴员工的成长,才能让员工的“正”得到不断巩固。

渔翁和樵夫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时,山涧里的月亮升起,照亮了水面。我想起《渔樵问对》里的最后一句话:“天下之理,终归于一。”识人用人的道理,也是如此——无论是“才正之辩”,还是“择用之辨”,无论是“冰鉴之智”,还是“人文之温”,最终都归于“尊重人、理解人、成就人”这七个字。

在算法与数据主导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回归这份“人文之温”——因为识人用人,终究是“人与人”的相遇:是“识才者”与“有才者”的相互认可,是“用才者”与“适才者”的相互成就,是“育人者”与“成长者”的相互陪伴。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的星河中,真正打捞起“才”与“正”的沉锚,让每一个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组织都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就像渔翁最后说的:“钓鱼的乐趣,不在于钓多大的鱼,而在于知道哪条鱼适合哪片水;识人的乐趣,不在于识多优秀的人,而在于知道哪个人适合哪个岗位。”这,便是现代社会识人用人的终极智慧。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