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秋季中后期,气温渐次降低,空气湿度波动加大,园林植物与露地蔬菜普遍面临长势放缓的挑战。不少养护者与种植户易将植株衰弱现象简单归咎于气候变化,却往往忽视了潜藏的病害威胁。事实上,此阶段多种病害进入高发期,若未能及时准确识别并采取科学防治措施,不仅会严重影响植
进入秋季中后期,气温渐次降低,空气湿度波动加大,园林植物与露地蔬菜普遍面临长势放缓的挑战。不少养护者与种植户易将植株衰弱现象简单归咎于气候变化,却往往忽视了潜藏的病害威胁。事实上,此阶段多种病害进入高发期,若未能及时准确识别并采取科学防治措施,不仅会严重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与蔬菜的产量品质,更可能导致植株大面积衰弱甚至死亡。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该时期高发的几类病害及其针对性防治方案,为生产养护工作提供精准指导。
叶斑病是园林植物与部分蔬菜的常见病害,在月季、花生等作物上尤为高发。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颜色多为褐色、黑色或黄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最终导致整片叶片枯黄、脱落,严重削弱植株的光合作用与养分积累能力。
在防治策略上,首先应注重农业防治基础:及时清除田间与园内的病叶、落叶,并集中深埋或烧毁,从源头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扩散。化学防治可优先选用华生美茵 45% 吡唑・环丙唑醇悬浮剂,该药剂具有预防、治疗和铲除的三重功效,且内吸性强,能被植株快速吸收并传导至各个部位,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无论是发病前的预防保护,还是发病后的控病治疗,均能发挥优异效果。
白粉病在秋季中后期的温湿度条件下极易爆发,主要危害黄瓜、西葫芦、南瓜、豆类、辣椒等蔬菜,同时也会侵染月季、蔷薇等园林花卉。病害初期,叶片、嫩梢表面会出现稀疏的白色粉霉层,随着病情加重,粉霉层逐渐增厚并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卷曲、皱缩、失绿,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直接影响蔬菜的产量与花卉的观赏效果。该病在 15-25℃的温和气候下传播速度最快,高湿环境更会加速病害蔓延。
针对白粉病的防治,需抓住发病初期的关键节点及时用药。推荐使用华生泽绿 30%四氟唑・乙嘧酯水乳剂,按照 15 克药剂兑水一桶(约 15 公斤)的比例均匀喷雾,重点喷洒叶片正反面及嫩梢部位。该药剂中的四氟醚唑成分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且内吸传导性能优异,不仅能在叶片表面形成保护屏障,阻止病原菌侵入,还能渗透至叶片内部,杀灭已侵染的病菌,有效控制病害扩散。
锈病是秋季玉米、桃李属果树及部分园林灌木的高发病害,典型特征是叶片上出现橙黄色或黄褐色的锈状斑点,斑点周缘常伴有淡黄色晕圈,如同叶片上 “生锈” 一般。发病初期,病斑较小且分散,后期病斑数量增多、扩大,叶片逐渐失去光泽,最终干枯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的养分制造与树势稳定,对玉米产量和果树来年挂果潜力均会造成显著影响。
防治锈病需兼顾速效性与持效性,推荐选用华生战锈 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常规防治时以 20 毫升药剂兑水 15 公斤的比例均匀喷雾,若病情较为严重,可适当加大用药量(需遵循药剂说明书指导),该药剂对作物安全性高,不会产生药害。肟菌酯与戊唑醇的复配组合,能从不同作用机理抑制病原菌,兼具保护、治疗和内吸活性,可快速控制锈病蔓延,同时形成长效保护,降低病害复发风险。
炭疽病在园林植物(如兰花、橡皮树)与蔬菜(如辣椒、茄子、草莓)上均有发生,秋季中后期的高湿环境为其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的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中央逐渐变为灰白色,边缘保持暗褐色,形成鲜明的 “轮纹状” 特征,部分病斑中央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成为后续传播的主要传染源。
炭疽病的防治需坚持 “农业防治 + 化学防治” 相结合。农业防治方面,应注重改善种植环境,保持田间与园内通风透光,避免植株过密;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及时修剪病枝、病叶,减少病原菌积累。化学防治可选用45%噻呋・嘧菌酯悬浮剂(华生盈彩) 与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华生灰泽) 搭配使用,两种药剂作用机理互补,既能高效杀灭病原菌,又能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显著提升防治效果,有效控制炭疽病的蔓延扩散。
秋季是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害虫的活动高发期,而这些害虫正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导致蔬菜(如番茄、黄瓜、辣椒)与部分园林植物病毒病频发。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植株矮化、叶片皱缩、花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蕨叶(叶片细长、扭曲)等,一旦植株感染病毒病,病毒会在体内快速复制并破坏细胞功能,造成的伤害通常不可逆,对蔬菜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由于目前尚无直接杀灭植物病毒的药剂,病毒病的防治核心在于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钝化 / 抑制病毒,可选用盐酸吗啉胍・乙酸铜等药剂,减少病毒在植株体内的复制与扩散;二是诱导作物抗性,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自身的抗逆性与抗病毒能力;三是防治传毒害虫,及时使用吡虫啉、噻虫嗪等杀虫剂杀灭蚜虫、粉虱,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这是预防病毒病最关键的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梳理的均为秋季中后期的常见高发病害,具体发生情况会因地区气候(如南方多雨地区病害发生早且重,北方干燥地区相对较轻)、种植作物品种及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养护者与种植户密切关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或园林管理部门发布的病害预测预报,结合田间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确保用药精准、防治及时,最大限度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来源:华生农资技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