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桥的两岸住着许多户人家,这里的风光与其他村子大不相同,自成一方天地。
【1】
过杨村
宋·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石桥的两岸住着许多户人家,这里的风光与其他村子大不相同,自成一方天地。
在浓密的柳荫下,有一家新开业的酒店,葡萄架下,停泊着一只小渔船。
清澈的溪水边,花朵竞相绽放;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嫩绿、金黄相互映衬,远远望去,好像与天相接。
初夏时节气候清爽宜人,诗人却奔波在旅途之中,他不禁自问:到底为谁在辛苦奔波,而不能回到田园享受闲适的生活呢?
这首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红红白白”“碧碧黄黄”色彩鲜明,采用叠字,使得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田园画卷。
【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清晨时分,诗人在西湖边的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
西湖的风光与其他时节相比,有天壤之别。纵目远眺,层层叠叠的荷叶,一眼望不到边,浓郁的碧绿仿佛与蓝天相接。
而那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的照耀下,娇艳夺目。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美轮美奂。
这画面绚烂夺目,让人屏息赞叹,这场送别,因六月风光,少了几分伤感,多了几许诗意与温暖。
【3】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夏日的田间,一派繁忙的景象。农夫将秧苗抛向空中,农妇稳稳地接着,孩子们也参与其中,有的拔秧,有的插秧。
他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雨中辛勤劳作,雨水顺着斗笠滑落,从头上一直湿透到肩胛。
有人唤他们吃早饭,稍作休息,他们依旧低头弯腰插秧,没有回应。因为刚插下的秧苗还没插好,还要照看家中鹅儿和雏鸭。
诗人以质朴的语言,将田园生活的艰辛与欢乐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责任。
【4】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成熟,酸酸甜甜,咬上一口,那股酸意在口腔中蔓延,让人回味无穷。
芭蕉的叶子郁郁葱葱,翠绿的颜色映照在窗纱之上,为屋内带来一抹清凉。
夏日的白昼格外漫长,诗人午睡醒来,还带着几分慵懒,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于是悠闲地看着孩子们欢快地追逐着飘飞的柳花。
一个“闲”字贯穿全诗,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将夏日的闲适慵懒、孩童的天真烂漫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回味无穷。
【5】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夏日午后,诗人午睡时,梦到自己乘着一叶扁舟,飘荡在荷花丛中。西湖的水面上烟波浩渺,荷花的香气弥漫在四周。
忽然,一阵急促的雨点打在船篷上,将他从梦中惊醒,恍惚间以为还在西湖上。
睁眼一看,原来是雨点落在自家池塘的荷叶上,水珠在荷叶上跳动,时而散开,时而又重汇聚到一起。
汇聚的雨点在荷叶中间形成一个水银窝,雨水越聚越多,又顺着荷叶的边缘倾泻入池中。
这首词虚实相生,将梦境与现实巧妙结合,短短四十个字,描写出夏日雨荷的美妙景致,韵味无穷。
【6】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那幽静的角落,泉眼悄无声息地流淌着涓涓水流,像是舍不得泉水匆匆流走。树影婆娑,树荫倒映在水面上,似乎是喜爱这晴日里柔和的风光。
小小的荷叶刚刚从水面探出尖尖的脑袋,一只调皮的蜻蜓早已捷足先登,轻盈地立在叶尖之上。
这个画面充满了童真与趣味,成为永恒的经典。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将小池边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编织成夏日里唯美的诗篇,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来源:幸福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