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若干口述,地点写作内蒙古鄂尔多斯郊外;也有版本称在新疆一处边境县城。为稳妥,材料未公开具体门牌。
风里翻滚的一个空罐头停在脚边。1972年10月15日,西北边境巡逻兵弯腰把它捡起。
他觉得不对劲,带回连队。此后,线索像细线一样牵出一桩大案。
转到10月18日,晚秋的西北更显清冷。边防与公安联动,挨家探视附近招待所。
据若干口述,地点写作内蒙古鄂尔多斯郊外;也有版本称在新疆一处边境县城。为稳妥,材料未公开具体门牌。
那会儿,屋里有个年轻人正写信,见人进门,手一抖把信藏到身后。领队的老同志看出端倪。
他翻看家书,忽而合上,低声说了一句“这封信,写得太像‘话外有话’了。”
人的轨迹要早些年讲起。李洪枢,1945年生于黑龙江双鸭山,1963年入吉林大学化学系。
1967年转赴苏联投亲,此前兄长一家已越境定居。内外环境逼仄,他看重的是出路。
随后他被克格勃盯上。起初先以金钱相拉,未成;再以亲属安危相要挟,态度转硬。
1970年他被送往莫斯科受训。有研究认为,因1969年珍宝岛流血冲突,训练从三年压缩到两年。
1972年6月5日,他从中苏边境一线潜回,具体点位多被写作额尔齐斯河流域口岸附近。再往后,他以逃荒客的名义住进郊外小旅馆。
彼时的“家书”里藏了暗号,这是老同志多年情报工作练出的眼力。人被带走,调查继续推进。
转而传来意外。10月底看押点失火,他趁乱甩开羁押,夜色里打电话向莫斯科求援。
更确切地他只得到“会处理”的回话。人却没等来接应,末了在边境高粱地被第二次擒回。
其后出现关键转折。有关部门没有急于定案,而是尝试策反,吃住同处,刻意不设隔阂。
几个月里,人心的侧影慢慢显露。他开始交代来龙去脉,也愿意将功折罪。
第二处转折随之到来。为重建对方信任,安排他断续发送真假参半、经审定不伤己方利益的“情报”。
据当时记载,他在北京发完报,便由专人护送至黑龙江甘南县逗留数日,营造行动自由的表象。
等到1974年1月15日夜,北京东郊西坝河,专案组成三道合围。十几名精干分作安保、侦查与便衣。
9点45分,两枚信号弹划破夜空。一辆号牌“01—0044”的白色轿车,车灯用纸封住,缓缓靠近桥头。
车停五米外,两人同时下车。一高一矮,皆着中式便服,手中提箱。按多篇回忆文献,他们为驻华使馆秘书谢苗诺夫及翻译科诺索夫。
暗号对上,箱内是电台与窃听器材。就在寒暄间,更多红色信号弹升空,人群合围。
车上尚有三人——据口述为另一位秘书马尔琴柯及两名家属——一并被控制。之后,五人被认定从事情报活动。
外交程序启动。中方召见苏方使馆负责人,宣布驱逐涉事人员;苏方旋即抗议,气氛紧绷。
反过来西北风里滚动的空罐头,与桥下箱中的精密电台,形成了鲜明对照。一个偶发迹线,一个周密布点。
转年1月19日,莫斯科至北京的国际列车在伊尔库茨克停车。车长称“发现疫情”,乘客被带去复检。
等到一名中国外交官关恒广回到车厢,一个陌生妇人把文件硬塞到他怀里。快门声响起,人被指为“传递情报”。
“这份文件帮我保管一下?”这句俄语后来被多次提及。关被押回莫斯科,苏方宣布驱逐,引发舆论哗然。
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出长篇通讯,系统披露“西坝河”抓捕过程的要点。全国范围的反间谍宣传随之展开。
1975年,北京市公安局举行宣讲。有在场者回忆,刘复之等人讲述了专案梳理与布控经过。
至于当事人的结局,仍需谨慎表述。据当时内部口述,李洪枢依法获刑,因立功得以改名在京安置,具体单位未对外披露。
事实链条大致清楚1972年10月的空罐头触发边境警觉;“家书藏语”让嫌疑坐实;火警脱逃又引出二次抓捕与策反;1974年1月北京设局,五名苏方人员被宣布驱逐;随后苏方以“车厢递件”反制,中国方面抗议并警示在外人员。
彼时国际局势崎岖,边境、城市与外交场的三重合围,实为同一条线上的拉锯。末了再想起那只空罐头,微小而冷硬,它让人明白,很多转折往往从不起眼处开始。
来源:体历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