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鸡排卖成传奇,鸡排哥被官方认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8:40 1

摘要:有些“官方故事”,写出来都不敢信。炸鸡排能火遍全网?能,还是在景德镇。而且不是因为什么美食综艺加持,而是因为一个摊贩——李俊永,被网友叫成“鸡排哥”。一个五块钱鸡排,能让人排队三小时;一个摊位,能让人觉得这是景德镇的新“名片”。这还没完,官方一看:不得了,这人

文︱陆弃

有些“官方故事”,写出来都不敢信。炸鸡排能火遍全网?能,还是在景德镇。而且不是因为什么美食综艺加持,而是因为一个摊贩——李俊永,被网友叫成“鸡排哥”。一个五块钱鸡排,能让人排队三小时;一个摊位,能让人觉得这是景德镇的新“名片”。这还没完,官方一看:不得了,这人有流量、有口碑、有群众缘,当即请上座,直接授予“景德镇文旅推介官”。这剧情,堪比一锅滚油里炸出来的黑马逆袭。

来复盘一下。9月26日晚,他的摊位排队长龙,有人中午12点就开始候着。学生5元,普通人6元,笑容、热情、实惠,加上“情绪价值”,让人心甘情愿等到腿麻。直播的主播围着摊,顾客举着手机拍照,甚至顾客拿到鸡排的瞬间,都要感叹一句:“排了3小时10分钟。”社交平台的热搜一挂,流量就像加满的油锅一样哗啦啦冒泡。

然后,剧情升级。9月28日,“鸡排哥”出现在景德镇文旅推广座谈会上,不再是那个油锅前的摊主,而是说起“把控食品安全,把控卫生问题”的“座上宾”。同一天,文旅局官方账号发视频:授予他“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的称号,还颁发了证书。瞬间,这个卖鸡排的男人,成了景德镇的另一张脸。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过去我们习惯看到的文旅推介官,多半是明星、主持人、专业代言人。但这次,不一样了。一个本地42年的摊贩,靠炸鸡排、靠笑容,硬生生挤进了“文旅代言”的行列。表面看,这是个鸡排摊逆袭的励志故事,但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这其实是流量时代、民生温度和文旅宣传的三重交叉。

首先,这背后有一个扎实的现实基础。价格亲民,态度真诚,这些看似小事,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细节。五元鸡排,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在学生和普通人心里种下了“温暖感”。不是所有人都能随随便便去高档餐厅,但每个人都可以花五块钱,得到一块带笑容的鸡排。这就是鸡排哥的杀手锏。

其次,鸡排哥的爆火说明了一个时代真相:观众不再迷信包装出来的“高冷偶像”,而是迷恋烟火气里的真实。官方文旅宣传一抓明星,往往隔着几层玻璃;鸡排哥站在摊位前,汗流浃背,笑容灿烂,立刻就能拉近感情距离。一个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个是修饰过的广告海报,观众更愿意信谁?答案显而易见。

从“草根摊主”到“官方推介官”,这是加持还是绑架?有人说,这是官方聪明,懂得借势;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把一个“草根的真诚”,变成一场“工具化的消费”?毕竟,鸡排哥的火,是因为自由生长出来的热度,一旦被过度包装,很可能失去原本的味道。就像油锅里的鸡排,炸过火了,就焦了。

景德镇有了新的标签。不仅仅是“瓷都”,还有“鸡排哥”。这标签接地气,比任何文案都好用。游客来了,除了逛瓷器,还能去排队买一块五块钱的鸡排,顺便拍照打卡,这就是文旅的流量密码。但关键是,能不能守住“真”?能不能让“鸡排哥”继续做那个笑呵呵炸鸡排的人,而不是突然被迫走到舞台中央,讲着别人写好的台词?

鸡排哥的热度能撑多久?景德镇能不能把这种草根流量转化为长久的文旅效应?最怕的是,一开始是排队买鸡排的真情实感,最后变成了一场打卡式的消费狂欢,鸡排哥本人被架空,成了一个活广告牌。

说到底,这场故事的价值,不是“一个摊贩成了官”,而是提醒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那份平凡里的温度。景德镇能把“鸡排哥”抬上台,说明他们懂得抓住这种温度,这是聪明;但能不能让这份温度持续下去,不被流量消耗殆尽,这才是考验。

鸡排哥爆火,是个美好的开始。但别忘了,摊位上的油锅一直滚烫,真正的烟火气,也许比任何荣誉证书更能让人记住他。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