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汤恩伯:贪权却不贪钱,死前连做手术的钱都拿不出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7:40 1

摘要: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常常与“水旱蝗汤”连在一起,被称为河南四大害之一。

汤恩伯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跟大家聊一位颇具争议的国民党将领——汤恩伯。

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常常与“水旱蝗汤”连在一起,被称为河南四大害之一。

这个外号听上去就带着极强的负面色彩,似乎他与民生涂炭、军纪败坏紧紧相连。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位名声如此糟糕的将军,为什么却又被认为是国民党将领中最清廉的一个?

听上去矛盾,但事实就是如此。

汤恩伯

汤恩伯的确清廉,他不贪财、不敛财,一生鲜有积蓄,甚至在晚年因囊中羞涩而倍感困窘。

然而,他的问题不在钱,而在权。

汤恩伯是个极度贪恋权势的人,他一心要扩充兵力、坐大地盘,这种对权力的贪欲,最终既败坏了他的名声,也葬送了他的前程。

《水旱蝗汤的悲歌》

在国民党庞大的将领群体中,汤恩伯算得上蒋介石的嫡系爱将。

抗战时期,他手下的第31集团军堪称一支劲旅,屡次在战场上与日军硬拼,打出了不俗的战绩。

日军对这支部队亦十分忌惮,足见汤恩伯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

更难得的是,他亲自统领的部队军纪相对严整,极少骚扰百姓,在当时的国军中已属难得。

可问题在于,汤恩伯并不满足于现有兵力。

他像许多军阀将领一样,渴望在战乱中扩充自己的势力版图。

于是,他开始大量收编土匪武装。

要知道,这些乌合之众大多纪律松散、劣迹斑斑,一旦被编入正规军,几乎就像在一锅清汤里倒进了一勺污水。

汤恩伯既缺乏足够的能力去约束他们,又不愿意因管束而引发反叛。

无奈之下,他只能对他们的种种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汤恩伯本人的嫡系部队军纪过硬,但那些被收编的土匪却在河南各地横行无忌,扰民不堪。

百姓自然分不清谁是谁,所有账都记在了汤恩伯的头上。

久而久之,他在河南的声望一落千丈,“水旱蝗汤”的骂名也因此不胫而走。

汤恩伯在河南叶县创办的难民收容所

除了收编土匪,汤恩伯在河南的另一大败笔,是大肆拆毁庙宇、道观和祠堂。

抗战前线急需修筑工事,木料和砖瓦奇缺。

按理说,后方应当统一调配物资,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但国民政府的后勤体系混乱低效,前方将领不得不就地取材。

汤恩伯选择的办法,就是直接拆掉河南当地的寺庙、道观以及祠堂,把砖木当作建材。

如果这些材料全部用在修筑工事上,百姓虽心疼,却也能理解:毕竟抗战时期,大家都有舍小家保国家的觉悟。

偏偏现实却很讽刺:部分得到建材的部队主官竟然把砖瓦拿去市场上贩卖牟利。

辛辛苦苦拆下的砖瓦和木材,换来的不是坚固的防御工事,而是少数军官的私囊。

这种赤裸裸的伤害,让百姓对汤恩伯彻底失望。

于是,河南民间怨声载道,地方士绅更是对他恨之入骨。

到了豫湘桂战役惨败之后,河南省参政会等地方机构迅速抓住机会,把所有矛头对准汤恩伯和蒋鼎文,痛批他们军纪败坏、作战不力,甚至有河南士绅公开要求“枪毙汤恩伯以谢国人”。

一个昔日的抗战名将,就这样在舆论的漩涡中跌落谷底。

汤恩伯

在对汤恩伯的众多批评里,另一个比较严重的指控是汤恩伯在“抗战时做生意”。

乍一听,好像他贪图钱财、中饱私囊。

但如果我们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看,这事其实颇为复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费拨款本就捉襟见肘,更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严重性。

前线部队领到的军饷,购买力已经被严重稀释。

士兵拿到的薪饷,往往只相当于战前的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伙食费、办公经费也是一样,完全没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主官不想办法补贴,部队根本无法维持战斗力。

汤恩伯一方面要维持正规部队的士气,另一方面又要养活大量收编来的土匪武装,他不得不亲自下场“做生意”,想办法筹钱养兵。

这种做法当然影响了他的声誉,但与其说他谋私利,不如说他是被现实逼上梁山。

河南,是兵家必争之地。

汤恩伯在此扩充势力,渐渐有了称霸一方的姿态。

蒋介石对他的野心早有察觉,心中也十分不满。

豫湘桂战役的惨败,恰好给了蒋一个动手的机会。

战后,汤恩伯的兵力被彻底肢解:第15军、第19军分别交给何柱国和陈大庆,第31集团军则被调驻豫西。

原本叱咤中原的汤恩伯集团,就此一分为三,元气大伤。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风采。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屡战屡败,再也没有了抗战初期的风采。

汤恩伯与美国记者白修德

1949年,随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汤恩伯,迎来了人生最落寞的时刻。

昔日权倾一时,如今却被蒋冷落边缘化。

蒋痛定思痛,罢黜了许多昔日亲信,汤恩伯亦在其中。

他没有高官厚禄可依,只能靠微薄的薪水过着清贫的退休生活。

在台湾的日记里,他坦白写下了自己的苦闷:

我与一班老同事,过去专致力军务,一心为国,向来不曾为本身之生活打算。至台后闲居一年,目前均感生活困难……服务数十年,至今生活感受威胁,殊为苦闷。

这位昔日的中原枭雄,竟然在台湾过得如此拮据。

根据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国上将汤恩伯》一书披露,汤恩伯因为没钱,只能在镇上的小诊所动盲肠手术。

后来确诊十二指肠肿瘤,本想赴美治疗,但因费用昂贵而作罢,只能选择去日本。

即便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他仍然因囊中羞涩而举步维艰。

1954年,他在日本动了三次手术,最终因医疗事故去世,年仅55岁。

讽刺的是,在他第三次手术时已经没钱支付医疗费用了,不得已只能求助胡宗南。

胡宗南帮他向蒋介石求情,替他申请了3000美元救命钱。

只是还没等钱送到,他就已经离开了人世。

汤恩伯葬礼

总结汤恩伯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个矛盾体:

他指挥的部队曾令日军胆寒,却因收编土匪而军纪败坏;

他拆庙取材本为修筑工事,却因下属贪墨而背上恶名;

他一生清廉不积财,最后却因清贫而病死异乡。

汤恩伯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将军,他的贪权与短视让他错失了本可以延续的声誉。

但若论个人操守,他的确算得上国民党将领里最清廉的存在。

这也许正是历史的讽刺:一个将军,不贪钱却因贪权而臭名卓著。

来源:兰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