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森林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面对熊熊烈火,义无反顾冲向火海,用生命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是危难时刻的英雄;江苏南京“外卖小哥” 王静,在送餐途中发现路边有老人摔倒,立即停车上前救助,还帮忙联系家属,他用平凡善举温暖人心。
01
适用主题
英雄与平凡、伟大与普通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四川森林消防员在灭火救援中,面对熊熊烈火,义无反顾冲向火海,用生命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是危难时刻的英雄;江苏南京“外卖小哥” 王静,在送餐途中发现路边有老人摔倒,立即停车上前救助,还帮忙联系家属,他用平凡善举温暖人心。
名人名言:
“英雄未必身披铠甲,平凡中亦有伟大。英雄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平凡是日常里的坚守与善良。”——《人民日报》;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一个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英雄并非遥不可及,平凡中也蕴藏着伟大的力量,二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底色。四川森林消防员在火海中逆行,用生命诠释了英雄的担当;南京“外卖小哥” 王静在送餐路上的举手之劳,以平凡善举传递着温暖。《人民日报》曾说,伟大出自平凡。从默默奉献的社区志愿者,到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无数平凡人在日常中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善良。英雄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勇敢抉择,平凡人也能在坚守中绽放伟大的光芒,正是这无数的英雄与平凡,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02
适用主题
文化自信与包容、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用现代舞美技术呈现,引发全国观众的文化共鸣,彰显了文化自信;上海国际电影节,既展映中国优秀影片,也引进各国经典电影,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体现了文化包容。
名人名言:
“文化自信是民族的精神脊梁,文化包容是文明的相处之道。自信而不封闭,包容而不盲从,才能让文化焕发持久生命力。”——《人民日报》;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自信中包容,在包容中更自信,是文化发展的智慧。”——《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文化包容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借鉴,二者结合才能让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中外影片的展映,在包容中促进文化互鉴。《人民日报》强调,文化自信与包容相辅相成。从京剧与交响乐的跨界融合,到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吸收当地文化元素,实践证明,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包容中保持自身特色;只有具备包容胸怀,才能在交流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让文明之花绚丽绽放。
03
适用主题
时间与价值、光阴与成就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于敏,隐姓埋名 28 年,投身氢弹研制,在漫长时间里潜心研究,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实现了人生价值;“敦煌女儿” 樊锦诗,扎根敦煌 50 余年,致力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用毕生时间守护文化瑰宝,让敦煌文化得以传承。
名人名言:
“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它会见证每一份付出,也会沉淀每一份价值。珍惜时间,方能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可能。”——《人民日报》;
“光阴荏苒,唯有执着坚守,才能让时间绽放价值;岁月流转,唯有不懈奋斗,才能让生命留下印记。”——《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时间是积累的过程,价值是时间的沉淀,二者相互关联,时间的厚度决定价值的深度。于敏隐姓埋名 28 年,在漫长时光里专注氢弹研制,用时间换来了国家核力量的提升,实现了伟大价值;樊锦诗扎根敦煌 50 余年,在岁月流转中守护文化遗产,让敦煌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人民日报》指出,时间与价值密不可分。从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钻研课题取得突破,到工匠用一生时间打磨技艺成为大师,无数事例证明,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执着奋斗的人。只有珍惜时间、持之以恒,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让人生在时间的沉淀中绽放光彩。
04
适用主题
教育与成长、育人与成才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培养她们的意志品质和家国情怀,鼓励学生走出大山后回报社会,许多毕业生成为教师、医生等,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浙江某中学开展“劳动教育周” 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田间劳作、社区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促进全面成长。
名人名言: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塑造。培养健全的人格,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人民日报》;
“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人。”——《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教育是成长的阶梯,成长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张桂梅校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与担当,让她们在成长中懂得感恩与回报;浙江某中学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明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人民日报》强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从古代私塾的“传道授业解惑”,到现代学校的素质教育,教育始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德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只有兼顾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才能培养出既懂知识又有担当的人才,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05
适用主题
网络与生活、数字时代与现实日常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贵州某偏远山村,村民通过直播电商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网络让大山里的好物走向全国各地,改善了生活;上海推出“老年数字课堂”,志愿者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打车软件等,帮助老年人跨越 “数字鸿沟”,更好地融入网络生活。
名人名言:
“网络是生活的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善用网络,能为生活添彩;沉迷网络,会让生活失色。”——《人民日报》;
“数字时代,既要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也要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连接,让科技服务于生活,而非替代生活。”——《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网络是生活的延伸,生活是网络的归宿,二者合理融合才能让数字时代的生活更美好。贵州山村村民借助直播电商,让网络成为脱贫致富的利器,改善了现实生活;上海“老年数字课堂” 帮助老年人融入网络,让他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人民日报》指出,网络与生活应和谐共生。从网络学习拓宽知识边界,到线上社交增进人际联系,网络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我们也要避免沉迷网络,忽视现实中的亲情与友情。只有理性看待网络,让其服务于生活,才能在数字时代既享受便利,又感受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06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民族自信与全球视野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敦煌研究院的年轻学者们,深耕敦煌文化研究,整理出大量珍贵文物资料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魅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借鉴国外文物保护先进经验;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国家,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带去先进医疗技术,还学习当地传统医学知识,促进中西医交流互鉴。
名人名言:
“家国情怀是立身之本,世界眼光是发展之要。既扎根民族土壤,又放眼全球舞台,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人民日报》;
“以家国为基,向世界而行,在传承中开放,在开放中自信,是民族发展的智慧。”——《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家国情怀是精神的根基,世界眼光是前行的翅膀,二者兼具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稳健发展。敦煌研究院的年轻学者们,扎根敦煌文化研究,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积极汲取国外文物保护经验,让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焕发新彩;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既带去医疗技术救助当地民众,又学习当地传统医学,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人民日报》曾言,家国与世界相辅相成。从企业既立足国内市场又拓展国际业务,到个人既热爱祖国又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无数实践证明,唯有心怀家国、放眼世界,才能在坚守民族自信的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成果,实现更好的发展。
07
适用主题
劳动与幸福、劳动创造价值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大国工匠” 徐立平,在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专注钻研,用精湛技艺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云南 “90 后” 茶农李婷,学习先进种茶技术,改良茶叶品种,通过辛勤劳作让自家茶园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不仅增收致富,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茶产业。
名人名言: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是价值的基石。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每一次付出都将收获成长与喜悦。”——《人民日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质的丰富,也涵盖精神的充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才能拥抱幸福人生。”——《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劳动是创造的过程,幸福是劳动的果实,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徐立平在航天发动机药面整形岗位上,三十年坚守,用劳动铸就航天梦想,在为国家作贡献中收获人生幸福;李婷通过钻研种茶技术,辛勤劳作改善生活,还带动乡亲致富,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正如《人民日报》所说,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从农民耕耘土地收获粮食,到工人在车间制造精品,再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攻克难题,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只有热爱劳动、投身劳动,才能在付出中体会幸福,在创造中实现价值。
08
适用主题
规则与自由、秩序与个性发展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北京冬奥会期间,各国运动员遵守比赛规则,在公平竞争中展现运动风采,同时在赛场外自由交流文化,结下深厚友谊;深圳某科技企业,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保障公司有序运转,同时鼓励员工提出个性化创意方案,让员工在规则框架内充分发挥创造力。
名人名言:
“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自由是规则的目的。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纵,没有自由的规则是僵化。”——《人民日报》;
“规则为社会划定边界,自由让个体绽放光彩。在规则中追求自由,在自由中遵守规则,是社会和谐的关键。”——《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规则是社会运行的框架,自由是个体发展的空间,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有序而活跃的社会。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们遵守比赛规则,确保了赛事的公平公正,同时在赛场外自由交流,展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深圳某科技企业,用规章制度保障公司有序运转,又给员工提供发挥创意的自由空间,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人民日报》强调,规则与自由相辅相成。交通规则保障了出行自由,法律规则维护了社会自由,正是有了规则的约束,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同时,规则也不应束缚个性发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个体充分的自由,才能让社会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09
适用主题
敬畏与勇气、敬畏自然与勇于探索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中国科考队在南极考察时,严格遵守南极环保规定,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敬畏自然的同时,勇敢克服极端天气等困难,开展科学研究,获取重要科考数据;“深海勇士” 号载人潜水器科研团队,既敬畏深海环境的复杂危险,又勇敢挑战技术难题,多次下潜深海进行探测,为海洋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名人名言:
“敬畏是对自然的尊重,勇气是对未知的探索。在敬畏中保持谦逊,在勇气中追求突破,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科学进步。”——《人民日报》;
“有敬畏之心,方知边界;有勇敢之志,方敢前行。二者兼具,才能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敬畏是对待世界的态度,勇气是探索未知的动力,二者结合才能在与自然相处和科学探索中取得平衡。中国科考队在南极,既遵守环保规则敬畏自然,又勇敢克服困难开展科研,实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与科学探索的统一;“深海勇士” 号团队,敬畏深海的危险,又勇敢挑战技术难关,让人类对深海的认识不断加深。《人民日报》指出,敬畏与勇气缺一不可。从登山者尊重 mountain 规则敬畏自然,到科学家严谨实验勇于突破,无数事例证明,没有敬畏的勇气是鲁莽,没有勇气的敬畏是退缩。唯有心怀敬畏、勇敢探索,才能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和谐共处,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进步。
10
适用主题
记忆与未来、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
素材积累
事例论据:
浙江嘉兴南湖边的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实物展览、场景还原等方式,铭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记忆,激励人们从党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而奋斗;德国通过建立集中营纪念馆、在学校开展历史教育等方式,铭记二战历史,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未来而努力。
名人名言:
“记忆是历史的回响,未来是记忆的延续。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汲取经验,才能在前行中少走弯路。”——《人民日报》;
“历史记忆是照亮未来的灯塔,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指引我们到哪里去。”——《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记忆是连接过去的纽带,未来是基于记忆的展望,二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时间的长河。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记忆,让人们在回望中汲取奋进力量,为未来的民族复兴事业而拼搏;德国铭记二战历史,在反思中坚定维护和平的信念,为世界和平的未来贡献力量。《人民日报》强调,记忆对未来至关重要。从个人回忆过往经历总结经验指导人生,到国家铭记历史教训推动发展,记忆始终是未来的基石。只有铭记历史、汲取经验,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明确方向,避免重蹈覆辙,实现更好的发展。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