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AI数据中心的耗电量正呈爆炸式增长。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将翻倍,每年约达1000太瓦时。传统电网在这巨大的需求面前,正逐渐不堪重负。然而,一种新型的能源解决方案——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今天,AI数据中心的耗电量正呈爆炸式增长。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将翻倍,每年约达1000太瓦时。传统电网在这巨大的需求面前,正逐渐不堪重负。然而,一种新型的能源解决方案——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正悄然崛起,有望为AI数据中心提供可靠的低碳基荷电力,同时助力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
SMR是一种紧凑、工厂化建造的核反应堆,其功率通常在50-300兆瓦之间,与传统核电站的千兆瓦级功率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功率范围正好契合AI数据中心的需求,从单园区到区域级的负荷需求都能覆盖。例如,中国的玲龙一号功率为125兆瓦,加拿大的BWRX-300约为300兆瓦。
SMR具有诸多优势,使其成为AI数据中心的理想能源伙伴。首先是可扩展性与灵活性,SMRs可以成簇部署在数据中心附近,极大地减少了输电损耗。而且,它能够实现与科技公司的“电力即服务”协议,根据数据中心的实际需求灵活供电。其次,SMR具有显著的环境优势,其运行过程中几乎零排放,这与科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要知道,训练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相当于五辆汽车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排放量,而SMR有望抵消这一碳足迹。此外,在经济效益方面,SMR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可将成本削减30%-50%,部署时间最短可缩短至3-5年,相比传统的大型反应堆,具有明显的成本和时间优势。
然而,SMR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核能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成本超支、安全恐慌和核废料储存问题,仍然让公众和投资者心存担忧。例如,沃格特尔核电站的超支情况严重,成本高达300亿美元以上。同时,监管障碍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NRC)对新设计的审批缓慢且成本高昂,目前只有一种SMR模型获得认证。此外,尽管SMR的原型机已经存在,但完整的商业化机队最早也要到2020年代末才能投入运营,这可能无法满足AI数据中心的即时需求。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SMR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在科技公司层面,微软已签署协议,计划在2028年前重启三里岛核电站1号机组,为其数据中心供电;谷歌则通过Kairos Power关注SMR,并宣布将从Kairos Power购买电力;亚马逊的AWS也在为其园区寻找模块化技术,还与energy Northwest签署协议,为四座先进SMR的开发、许可和建设提供资金。
在反应堆制造商方面,劳斯莱斯(英国)和NuScale(美国)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SMR蓝图,通用电气日立和X-energy也加入了竞争,并获得了《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数十亿美元资金。自2022年以来,美国已提供超过50亿美元的核能激励资金,比尔·盖茨的TerraPower等私人公司也投入巨资,为钠冷反应堆设计筹集了7.5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SMR部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核集团研发的“玲龙一号”ACP100处于工程示范建设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它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 。此外,清华大学开发的200MWe高温气冷堆已于2023年底投入商运,中科院开发的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于2024年实现满功率 。中国目前主要有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中科院、清华大学和中船重工等6个集团和单位进行小堆开发,已研发形成了不同用途、不同功率档次、不同堆型的12种小型堆技术 。
SMR的发展对于AI和能源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对AI而言,SMR可以解锁超大规模计算,避免电网停电,为AI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但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依赖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如在更便宜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时,造成对核能的锁定依赖。对能源转型而言,SMR的推广可能会挤占太阳能、风能在基荷电力中的作用,虽然能加速脱碳进程,但也会引发关于核废料和公平性等问题的辩论。
SMR并非是解决AI数据中心能源需求的万能药,但它无疑是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的一场及时押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SMR有望在未来成为AI数据中心的主要能源供应者,为AI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让我们拭目以待SMR在能源领域的精彩表现,以及它将如何重塑AI数据中心的能源格局。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