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个反面典型像极了跷跷板两端——过度在乎下属的管理者,容易被情绪绑架,变成团队的“服务员”;完全不在乎的,则把员工当成工具,最终被沉默的反抗掀翻。
有网友问:做为管理层一定要在乎手底下人的感受和看法吗?
职场有个经典画面:A部门总监每天给团队买咖啡,员工吐槽他立刻改方案,结果项目延期时,下属甩锅“领导没主见”;
B经理雷厉风行,任务完不成直接扣奖金,半年后核心员工集体跳槽,留不住人的他成了光杆司令。
这两个反面典型像极了跷跷板两端——过度在乎下属的管理者,容易被情绪绑架,变成团队的“服务员”;完全不在乎的,则把员工当成工具,最终被沉默的反抗掀翻。
管理不是做慈善也不是搞独裁,而是带着同理心打硬仗。
怕下属加班太辛苦,于是把最难啃的骨头自己默默啃了;担心批评会让下属没面子,于是把关键的问题含糊带过。
结果呢?你觉得自己是个体贴入微的好领导,但在下属看来,可能意味着“标准可以降低”、“要求可以商量”。久而久之,团队的执行力就会像泡了水的饼干,软塌塌的,提不起来。
《情境领导》理论提到,对能力不足但意愿强的员工(R2阶段),若一味安抚而不给严格指导,反而会阻碍他们突破瓶颈。
就像父母溺爱孩子,短期看是保护,长期看是剥夺了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
中国有句老话,“惯子如杀子”。这话放在职场上,同样犀利。无底线的宽容,是喂给团队成长的“糖衣炮弹”,甜了一时,误了一世。
好了,现在我们走到另一个极端。有些管理者信奉“雷霆手段,方显菩萨心肠”,觉得在乎下属感受是婆婆妈妈。他们就像一台冷酷的KPI机器,只关心数字和结果。
但别忘了唐太宗李世民那句千古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就是民心,在企业里,就是你的团队。你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表面唯唯诺诺,对你敬而远之,但背地里呢?
可能就是出工不出力,用“职场静默”来回应你的“管理静默”。
就像某互联网公司总监要求团队996赶项目,员工反馈流程问题被怼“别找借口”。结果表面服从的下属,用“沉默抗议”拖延进度——代码故意留漏洞,客户反馈拖到截止日才提交。最后项目黄了,总监还纳闷:“明明没人反对啊!”
忽略感受的管理,如同在水泥地上播种,任凭你口号喊得再响,也长不出希望的幼苗。
那怎么办?难道要在“霸道”和“保姆”之间二选一吗?当然不是!高段位的管理者,都懂得“分场域管理”。
在生活中,不妨做个“暖宝宝”。记住下属的生日,在他生病时送上一句关心,在他家里有困难时适当提供帮助。这种基于人性的关怀,能极大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叫“软实力”。
但在工作上,必须亮出“刻度尺”。目标要清晰,职责要明确,标准要严格,反馈要直接。对事不对人,是职场最基本原则。
优秀管理者像暖男兼严师:员工孩子生病主动调休,但数据造假直接零容忍。这种“双轨制”智慧,在经典剧《亮剑》中李云龙身上就有体现——打仗时命令如山,平时和弟兄喝酒谈心。
生活关怀聚人心,工作严格出战绩,混淆二者,等于在足球场上打篮球——规则全乱套。
“敬”来自哪里?来自员工真心佩服你。比如技术总监亲自攻克难题后分享经验,下属自然愿意追随;“畏”来自哪里?来自清晰的红线。
提到的《情境领导》理论中,对有能力无意愿的员工(R3阶段),需通过激励唤醒热情而非施压。
《亮剑》里的李云龙,为啥独立团的战士都愿意为他卖命?因为他有“敬”——能带大家打胜仗,爱护士兵;他也有“畏”——纪律面前说一不二,犯错一样受罚。这样的领导,下属既愿意为他冲锋陷阵,又不敢在他面前耍滑头。
“敬”是吸引人才的磁石,“畏”是规范行为的边框,二者兼备,团队方能自动自发、行止有度。
大厨炒菜看火候,管理者调控“在乎度”也要分场景:危机时刻如服务器宕机,必须像船长独断专行;流程优化时,则要多听一线员工建议。
说到底,管理从来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场关于“尺度”的微妙艺术。它就像走钢丝,一边是过度在乎的“温柔乡”,一边是完全不在乎的“独木桥”。
你要做的,就是在这根钢丝上,根据风向(市场环境)、团队重量(成员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平衡杆。有时需要向前一步,施加压力;有时需要后退一步,给予关怀。
管理著作《领导力》中提到,情境领导力强调领导者要根据下属的发展阶段(能力和意愿)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
对新人需要更多指导和支持(在乎感受),对熟手则可以更多授权和信任(在乎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尺度把握。
管理者的功力,不体现在大刀阔斧的劈砍,而彰显于精雕细琢的拿捏。
回到开头的问题——管理层一定要在乎下属感受吗?答案不是“必须”或“不必”,而是“智慧地选择”。如德鲁克所言,管理本质是激发潜能达成目标。
高段位管理者,既不会为讨好员工放弃原则,也不会为效率牺牲人心。
毕竟,职场不是战场也不是家庭,而是一群人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当你用理性导航任务,用感性温暖团队,终会发现:带人如执灯,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的路也更宽广。
来源:九乙大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