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融合赋能,重构一本书的“新旅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3:54 1

摘要:作家南飞雁面对手机镜头,向直播间的“在线读者”讲解他的历史小说《汴京听风录》,在三个小时之内,《汴京听风录》售出223单,成交额突破万元;同样在直播间的郑小悠,其作品《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To签专场一度冲上了平台书籍杂志小时榜第3名,给她递书的编辑在不足30

作家南飞雁面对手机镜头,向直播间的“在线读者”讲解他的历史小说《汴京听风录》,在三个小时之内,《汴京听风录》售出223单,成交额突破万元;同样在直播间的郑小悠,其作品《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To签专场一度冲上了平台书籍杂志小时榜第3名,给她递书的编辑在不足30平的场地里走出了上万步……这些细节,拼凑出新媒体文化博主大会期间,长江文艺出版社直播间里生动而滚烫的图景。

这不仅仅是几场销售数据的展现。根据数据显示,图书零售市场在传统地面渠道增长乏力的行业背景下,内容电商却逆势狂飙,码洋同比增长率高达47.62%。具体来看,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三日内通过直播与自营店铺实现销售收入25万元,售书1.1万册,其中新媒体平台售出8583册。这组数字,无疑是给出版业一种现象级的启示,出版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已从可选项变为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然而,融合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渠道的拓展或销售的增量,它更深刻地体现在传播逻辑的重塑与情感连接的再造上。当意公子说“文化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当福豆姐姐希望“新媒体内容需要贴合大众内心需求”,当蜜獾吃书分享自身从工程行业转型出版再做自媒体的经历……在新媒体文化博主大会上,各位名家直抒己见,我们从中看到的,是知识传播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是无言的图书商品被赋予了温度与故事。

自媒体创作者“少说话多看书”说得好:“年轻人不是不爱知识,而是不爱没有温度的知识。”在长江文艺出版社直播间To签的现场,直播镜头前作者的专注签名,编辑奔走的脚步,博主们真诚的分享,所有这些可见可感的场景,都在共同完成一件事:为知识注入人的温度,为阅读重建情感的场域。而这些,才是内容电商之所以能逆势增长的核心密码——它卖的不仅是书,更是一种可触可感的阅读体验、一种基于信任的情感认同。

重构一本书的“新旅程”是本次大会带来的新理念,更重要的是,这种“新旅程”正在悄然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博主获得了值得深度解读的优质内容,出版社拓展了市场边界、验证了内容价值,而读者则高效地发现了契合自己心性的好书,甚至通过To签、互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这是一种共赢的模式,它让好书有机会穿越商业与信息的“壁垒”,找到真正需要它的读者,也让小众、深度的内容得以“复活”并流通。

如今,出版业不再是文化链条上相对封闭的一环,而是演变为一个开放、互动、充满活力的文化节点。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实践,就清晰地展示了从“内容生产者”到“内容运营者”的角色蜕变,它不仅仅埋头于书斋式的编校,而是主动搭建直播间,联动从“东方甄选”到“指定能成”等各类电商平台、文化博主,甚至将直播现场延伸到书堆如山的仓库。这种开放与主动,意味着出版机构开始像运营一个文化品牌一样,去运营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籍,思考如何让优质内容以更契合当代媒介生态的方式,精准抵达并打动目标读者。

新媒体文化博主大会虽已落幕,但书的“新旅程”仍在续写。东方甄选之图书的直播间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专场带货直播30多个品种的书挂车,5个半小时累计近10万人观看,图书也实现了可观的销量。这些场景都在重复印证一个趋势,当流量叩响书扉,它带来的不是喧嚣的终结,而是深度阅读以一种更亲切、更生动的方式回归生活的开始。我们期待,在每一次真诚的分享与推荐中,书香能在信息洪流里找到属于它的千万知己。这或许正是技术时代里,文化传承最富有生命力的模样。

来源:芙蓉小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