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历史细节源自权威史料,力求真实;深层解读含笔者研究思考。文末标注文献出处,确保可溯,欢迎同好探讨!
声明:本文历史细节源自权威史料,力求真实;深层解读含笔者研究思考。文末标注文献出处,确保可溯,欢迎同好探讨!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平台猝然离世,但诡异的是,在他临终前一年连续发生三件怪事:每一件都预示着他的死期,让他倍感压抑,没过多久他便真的离世。
这三件怪事在当时震动朝野,就连史官都因惧怕触怒皇权而不敢详细记载,至今科学都无法解释。
这真的是早已注定的命运吗?这三件怪事到底是什么?始皇帝又是因何而死?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0年),秦朝负责观察星象的占仆星官在夜空中观测到 “荧惑守心” 的异象,立即向秦始皇禀报。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荧惑守心”是星占学中最险恶的天象之一,被视为亡国之兆。
据《史记》记载:“荧惑守心”所代表的多与乱、贼、疾、丧、饥、兵等凶相联系。
其中“荧惑”是指火星,由于它看上去荧荧似火、行踪不定,在古人眼里便被视为妖星,代表着战争和死亡。
“守”是指星体在某一位置长时间停留或滞留。
“心”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属于天蝎座,由三颗星组成——中间最亮的“大火星”代表帝王,两侧的两颗星分别象征太子与其他皇子。
“荧惑守心”的意思就是说火星(荧惑)运行到天蝎座的“心宿”区域,并在此长时间滞留守。
古人将心宿中最亮的星尊为“帝星”,而象征灾祸的火星在此长久停留,被解读为“冲撞帝星”。
因此,星象学家将其视为皇帝驾崩、国家将亡或太子遇祸的凶兆。
秦始皇听后顿时被吓得直冒冷汗,几乎站立不稳,幸亏身边的太监及时将他扶住。
秦始皇稳了稳心情,连连摇头否认道:“不准,不准!国家兴亡怎会受星象左右?”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荧惑守心”事件没过多久,一块巨大的陨石坠落到秦朝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的土地上。
秦始皇闻讯后立刻派人去查看,但令人恐惧的是,在石头上竟然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八字谶言,瞬间将恐惧推向顶点。
为了便于大家阅读理解,这里解释一下“谶言”是啥意思?
“谶言”就是古代巫师或方士,通过占卜等谶术得出的预言。
“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秦始皇不仅要死,而且秦国的江山也会四分五裂。
在秦始皇看来,这不是一颗普通陨石,而是一个可怕的恶毒暗示,这也让他越来越感到恐惧和害怕。
如今我们都知道,陨石坠落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而是因为陨石太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所吸引,才会发生坠落的自然现象。
但是在古代,人们无法用科学来解释陨石坠落的原因,因此就将它看做某种可怕的警示预言。
秦始皇得知后异常生气,他知道在陨石上刻字,肯定是有人故意而为之的。
因为当时秦国东郡原属于魏国,当秦国打败魏国后,就在秦国边境西部设置了东郡,此地民心本就十分复杂。
秦始皇立刻派人去周围调查,但却没有人承认是自己做的。
秦始皇大怒,于是就下令将陨石坠落处方圆三百里内的老百姓全部杀死,随后又用烈火将那块刻有谶言的陨石烧毁。
“荧惑守心”未平,“陨石谶言”又至,连续的异常事件让秦始皇郁闷难消。
而“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八个字,更是在他心中烙下了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
为便于大家理解,接下来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公元前21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一位秦朝使者在路过华阴县平舒道时,被一个手持玉璧的陌生人拦住。
陌生人递过一块玉璧,嘱托道:“帮我将这枚玉璧带给滈池君”。
紧接着又说了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今年祖龙将死”。
这位使者听得一头雾水,急忙问他是什么意思?但这个人啥也没说,转眼就消失在夜幕之中。
使者不敢耽搁,随即带着玉璧返回宫中,并将偶遇陌生人的经过一五一十的禀报给秦始皇。
“璧”指的就古人佩戴和祭祀用的玉器,“沉璧”就是将玉璧沉入江河以祭神灵。
秦始皇接过玉壁仔细一看,脸色骤变——这竟是他八年前沉入洞庭湖祭祀河神的那块。
原来当年秦始皇在巡游天下,乘船经过洞庭湖时,突然天空中刮起一阵狂风,湖面上掀起惊天巨浪,秦始皇乘坐的大船眼看就要沉没。
就在这危急关头,秦始皇立刻从怀里取出玉璧,大声的向河神祷告,然后就将玉璧扔入洞庭湖里。
过了一会奇迹发生了,此时的湖面风平浪静,秦始皇得以平安的渡过洞庭湖。
秦始皇的思绪又拉回眼前,结合“今年祖龙将死”的谶语与失而复得的旧璧,顿时吓得他面色惨白、浑身无力,瘫坐在龙椅上,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那么,这个陌生人所说的“滈池君”是谁?还有“今年祖龙将死”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秦始皇为什么怕成这样?
原来“滈池君”指的是周武王姬发,因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时曾居于滈池,被后人尊称为“滈池水神”。
周武王又是亲率大军讨伐暴君商纣王、推翻商朝的君主。
那个陌生人让使者转交玉璧给“滈池君”,暗指秦始皇就如同商纣王一般残暴,预示将有“周武王式”的人物起兵讨伐他,秦朝国运将倾。
而这句话引申的含义就是:你秦始皇跟纣王一样,也是暴君,希望能有像周武王似的人来讨伐你,这句话也暗示了秦朝命运的走向。
“祖龙”则是秦始皇的专属代称:“祖”为“始”,“龙”象征皇帝,二者结合起来直指秦始皇本人。
“今年祖龙将死”更是一句直白的死亡预警——预言秦始皇在当年就会殒命。
秦始皇呆坐龙椅许久,满心都是困惑与惊惧:我赠予水神的玉璧为何会被退回?还附上一句“今年祖龙将死”的谶语,难道是水神对自己不满?
良久之后,秦始皇才缓缓开口,试图掩饰慌乱:“山野的鬼怪只知道一年之内的事情,今后发生什么事他怎会清楚?”
退朝后,秦始皇又私下辩解说:“他说的‘祖龙’是人们的首领,不是指我!”
秦始皇自欺欺人的称这个陌生人为“山鬼”,接着还否定了他说自己今年将死的预言。
其实秦始皇心里明白——“祖龙”指得就是自己,只不过极度怕死的他,实在不愿承认。
这一连串发生的怪事也让秦始皇陷入极度恐慌:从最初的“荧惑守心”,到后来的“陨石谶言”,再到最后的“沉璧复归”,哪一件都让他心惊胆战、寝食难安。
然而,给他致命一击的正是那句“今年祖龙将死”的暗夜预言,这也让他越来越感到绝望。
于是秦始皇让术士对这些不祥之兆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是“需远离宫城、以巡游和迁徙化解灾祸。”
于是秦始皇将本地三万户人口迁移到北河和榆中地区,为了避免这些百姓对他有怨恨,他还给每户百姓都赏赐了一级爵位和金钱,以安抚人心。
正巧这时丞相李斯上报秦始皇,说他身上的龙气可以镇压邪气,于是秦始皇又开始了他第五次巡游,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巡游。
出巡前,秦始皇还命人作了一曲《仙真人诗》,在巡游途中,他就让乐师们一直演奏这首歌,盼着能与仙人同游、躲过灾祸,以此寄托自己对长生不老的渴求。
可即便如此,秦始皇终究还是没能熬过那年冬天,当巡游队伍行至平原津时,他突然病倒,连日的舟车劳顿更让病情日渐沉重。
预感大限将至的他,连忙写下一封诏书,急送公子扶苏,诏书中只有一句:“速归咸阳,参与我的丧礼,以后与我一同葬于此处。”
遗憾的是,这封诏书未能及时送出,秦始皇便在邢台沙丘病逝,为他短暂却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死在第五次巡游中呢?
秦始皇的死因至今未有明确定论,核心争议主要围绕着“疾病致死”与“谋杀”两种说法,虽然都有史料支撑,但却难成铁证。
•“疾病致死”说的核心依据来自《史记》:
秦始皇到了晚年时期,身体状况极差,长期被多种疾病困扰:
一是他自幼患有癫痫病,一发作就抽风、昏迷,到了晚年又添了支气管炎,就连说话喘气都十分费劲;
二是在东巡途中,受风寒引发的支气管炎,加重了呼吸负担。
秦始皇的第五次东巡不仅路线最长,而且耗时也最久。
他坐的马车虽然看着气派非凡,其实却饱受颠簸之苦,从咸阳出发,经云梦、会稽至琅琊,途中酷暑难耐,持续的颠簸更加剧了病情。
结果刚行至沙丘时,秦始皇突然癫痫发作,头部猛烈撞击到车壁昏迷,最终不治身亡,完全符合慢性病急性发作的病理逻辑。
•“谋杀”说则直接指向权力斗争的阴谋:
赵高被锁定为嫌疑人,其动机十分明确——
他与太子扶苏向来不和,扶苏继位他必死无疑;而胡亥昏庸易控,扶持其登基能确保自身权位,这就构成了他作案的核心动机。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病重时曾写下诏书,命太子扶苏速来咸阳,但赵高扣下诏书并说服胡亥,又胁迫李斯篡改遗诏。
因此,有学者推测,赵高极有可能利用秦始皇病重、意识模糊之机,通过下毒或中断治疗加速其死亡。
而且秦始皇驾崩后,赵高第一时间严密封锁死讯,后续又一系列反常操作,更让这场“病逝”的谋杀嫌疑陡然加重。
这两种说法的根源,都是在于对《史记》的不同解读:
“疾病致死”说以病理分析和行程逻辑为支撑;而“谋杀”说则聚焦于权力动机与事后疑点。
但是,截至目前,尚无任何考古发现能成为破解此谜的关键证据。
三件“怪事”接连发生,不仅改变了秦始皇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秦朝的历史走向。
但令人费解的是,关于这些足以振动朝野的事件,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记载都极为简略,甚至存在很多矛盾之处。
比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荧惑守心”仅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八字;
对“陨石刻字”仅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对“玉璧复现”也只寥寥数语提及,并没有任何细节补充。
为何史官会如此“吝啬笔墨”?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畏惧皇权。
秦始皇时期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中,史官的记载必须绝对服从皇权,任何可能“冒犯帝王”、“动摇统治”的内容,都严禁详细留存。
比如:“荧惑守心”被视为“帝王失德”的象征,若详细记载,恐被视为“影射始皇”;
“陨石刻字”是反秦言论的体现,若记载过多,恐引发百姓效仿;
“玉璧复现”涉及“鬼神索命”,若详细描述,恐被始皇认定为“传播谣言”。
因此,当时的史官只能在正史中留下只言片语,将更多细节藏与“私史”或“民间野史”中。
而这些“私史”,大多在秦末战乱中被毁,导致真相永远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即便是到了汉朝,史官在记载秦朝历史时,也面临着“资料匮乏”与“政治考量”的双重困境。
汉朝是在推翻秦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汉朝史官往往会刻意渲染秦朝的“暴政”和“天怒人怨”。
而史官对“三大异象”的记载,可能存在夸大或虚构的成分,以此证明“秦朝灭亡是天意”,来巩固汉朝“顺天应人”的统治根基。
这也就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大异象”,既有真实的历史影子,也可能掺杂着后世的加工,真相就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今,随着天文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已经能从科学角度解释很多古代的“异象”:
比如:“荧惑守心”是行星公转的正常现象,“陨石坠落”是天体撞击地球的结果,“玉璧”的制作工艺也能通过考古手段还原。
可即便如此,“秦始皇临终前的三大异象”,仍有诸多细节无法用科学开解释——
比如,“荧惑守心”为何偏偏出现在秦始皇临终前一年?为何它会成为压垮秦始皇心理的“第一根稻草”?这背后是否存在人为的“星象解读”操控?
“陨石刻字”的字迹明是人为,凶手究竟是谁?为何能在官府的严密追查下踪迹全无?
“玉璧复现”中的玉璧,究竟是原件还是仿制品?神秘人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科学原理,更涉及历史人物的心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政治阴谋等复杂因素,而这些因素,恰恰正是现代科学最难以量化与还原的。
可无论真相如何,“秦始皇临终前三大异象”都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悬念的谜题之一。
它不仅见证了一位帝王的落幕,更折射出古代社会“天人感应”的核心思想、皇权与文化的博弈,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
两千多年过去了,秦始皇陵的封土依旧矗立在骊山脚下,那些关于“三大异象”的传说,也依旧在民间流传。
或许,未来随着更多考古资料的出土,还有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能找到更多线索,一点一点揭开这个千年谜题的神秘面纱。
但也有可能,这些“异象”将永远成为历史的悬念,让我们在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同时,始终保持着一份好奇与敬畏。
毕竟,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真相的揭晓,更在于那些尚未解开的谜题,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文明与精神密码。
参考史料:
《史记》
《汉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特此提醒:本文仅为头条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自动维权,如有抄袭、搬运,系统将自动进行维权,追究其责!
来源:趣闻拾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