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当59岁的王秀兰从人群中走出,40岁的王晓举颤抖着喊出这个字,积压33年的思念瞬间化作泪崩。云南大理的村口,穿着西装的他快步上前,紧紧抱住头发花白的母亲,手掌抚过母亲后背的褶皱,仿佛要抚平这三十多年的分离。这场跨越半世纪的重逢里,没有生疏的尴尬,只有
“妈……”当59岁的王秀兰从人群中走出,40岁的王晓举颤抖着喊出这个字,积压33年的思念瞬间化作泪崩。云南大理的村口,穿着西装的他快步上前,紧紧抱住头发花白的母亲,手掌抚过母亲后背的褶皱,仿佛要抚平这三十多年的分离。这场跨越半世纪的重逢里,没有生疏的尴尬,只有血脉相连的滚烫——就像王晓举说的,“33年没见,可心早就贴在一起了”。
时间拉回1991年的成都火车站,7岁的王晓举跟着母亲赶火车,人群的拥挤让他与母亲走失。王秀兰疯了似的找了三个月,贴满寻人启事的街巷、火车站的广播室、派出所的报案台,都留下她绝望的身影,可孩子就像人间蒸发。后来她改嫁到云南,生下4个儿女,却始终把晓举儿时的小棉袄压在箱底,每年孩子生日都要煮碗鸡蛋,对着成都的方向落泪。
而王晓举被好心人家收养后,从未放弃找家的念头。创业成功成了千万富翁后,他更是把寻亲当成头等大事,花重金请人比对DNA、跑遍西南各省调取老档案。2024年深秋,DNA比对成功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开公司年会,当场推掉所有行程,连夜带着准备好的见面礼赶往云南——一张存有百万元的银行卡,还有一套成都市区的房产证明。
见面那天,王晓举刚把礼物递过去,就被王秀兰轻轻推了回来:“妈不要这些,能见到你,比啥都金贵。”他却红着眼眶坚持:“这是儿子33年的补偿,房子写您名字,以后您住得舒服;银行卡您拿着,给弟弟妹妹们添点东西。”话音刚落,旁边的4个弟弟妹妹围了上来,最小的妹妹怯生生地喊了声“哥”,王晓举立刻蹲下身,挨个摸了摸他们的头:“以后哥罩着你们,都跟我去成都定居,上学的上学,找工作的找工作,咱们一家人再也不分开。”
饭桌上,王秀兰不停地给王晓举夹菜,眼神黏在他脸上挪不开,一会儿摸他的手,一会儿看他的脸:“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尤其是这眉眼。”王晓举边吃边听母亲讲这些年的日子,说起弟弟妹妹们上学的辛苦,他当即拍板:“明天就给孩子们联系成都的学校,学费生活费哥全包。”弟弟妹妹们眼里瞬间亮了起来,小弟弟拉着他的衣角问:“哥,成都的房子有阳台吗?我想养只猫。”王晓举笑着点头:“有,还能给你弄个小书房。”
如今,王晓举已经开始着手办理弟弟妹妹的转学手续,成都的房子也按母亲的喜好重新装修,预留出四个房间。他说,失散的33年是人生的缺口,但重逢后的团圆能把缺口补满。从火车站的走失到村口的相拥,从孤身一人到阖家团圆,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寻亲路证明:血脉从不会被距离隔断,而最深的孝顺,莫过于让分离的家人重新暖在一处。
来源:苯不起的丫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