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研学在广西南宁“多点开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1:34 1

摘要:看魔方在机器人手中快速复原,与《清明上河图》里的古人隔空“对话”,用算法编织动画梦想……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研学正成为广西南宁教育的新风尚。今年以来,南宁市各类科普场馆、研学机构纷纷推出AI主题的科普研学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欢声笑语中触摸科技脉搏,在动

看魔方在机器人手中快速复原,与《清明上河图》里的古人隔空“对话”,用算法编织动画梦想……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研学正成为广西南宁教育的新风尚。今年以来,南宁市各类科普场馆、研学机构纷纷推出AI主题的科普研学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欢声笑语中触摸科技脉搏,在动手实践中点燃创新火花。

金秋九月,全国首个科普月的热潮涌遍南宁。在南宁市科技馆内,一场以“AI赋能未来,亲子共探科学”为主题的活动温情启幕,50个家庭在这里开启奇妙的人工智能探索之旅。

魔方机器人快速转动,眨眼间便还原被打乱的魔方;智能世界大使展示着AI技术的神奇,柔性制造展品让家长和孩子一同惊叹科技的创造力;机器人大擂台上,孩子们操控机器人、机器狗完成转弯、前进、互动的动作,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充盈着整个场馆。“活动既有知识讲解也有实践互动,让孩子真切感受到AI如何改变生活。”现场一名家长的分享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

作为馆内人气最旺的区域之一,南宁科技馆的智能世界展厅每到节假日总是人头攒动。据南宁市科技馆科学传播部部长何丹丹介绍,展厅内27件(套)科技展品各具特色,孩子们可以近距离与智能大使对话,体验柔性制造的精妙,在机器人与3D梦工厂中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

“我们围绕计算机科学、机器人工程、机械自动化等领域,精心设计并推出了3D智能打印、田间AI守望者、AI的魔法世界之磁控开关等系列课程,聚焦前沿科技,培育创新思维。”何丹丹透露,仅今年暑假,科技馆便开展各类AI研学活动超60场次,6月至8月接待观众超过20万人次。

青少年在祖龙ACMALL科技艺术中心感受人工智能对文化传承的赋能作用 祖龙ACMALL科技艺术中心供

当AI遇上传统文化,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上半年,在祖龙ACMALL科技艺术中心,上万名青少年见证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神奇力量。该中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了循序渐进的“AI启蒙之旅”课程,其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动画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AI的基础知识,如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我们融合AI、全息投影、大数据与3D建模技术,让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焕发新生。动态长卷中,数百年前的市井繁华栩栩如生,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变得鲜活可感。”祖龙ACMALL科技艺术中心馆长黄安胜说,除了书画活化,他们还将AI与非遗拓印相结合,成功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石碑文物实现数字化留存,还通过AI技术进行石碑拓印。

除了深入学习AI的基本原理外,该中心在课程中还增加了更多实践项目:让孩子们参与AI智能体搭建,尝试创作一篇短文、绘制一幅画作,抑或制作家乡主题的动态长卷。“从观看AI应用项目《清明上河图AI动态长卷》,到学习AI如何工作,再到创建自己的AI智能体作品,遵循‘认知—体验—创造’的学习闭环,让孩子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深度探索AI应用。”黄安胜说。

如今,AI研学在南宁已形成多点开花的态势。南宁青少年活动中心五象少年科学院开设的智趣AI机器人营团里,学员化身“AI小工程师”,亲手搭建智能机械、编写程序指令,解锁一个又一个机器人“黑科技”。南宁百货文化宫店的威盛未来科学馆(广西)为青少年打造可触摸、可操控的“未来实验室”。研学机构则带孩子们走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南南铝业等企业,在生产一线感受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产业升级,为青少年打开认知新世界的大门。

蓬勃发展的AI研学背后,是政策的有力支撑。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广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未来3年全区教育智能化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全区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广西智慧教育平台(“桂教通”平台)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赋能教育强区建设的新引擎、加速器。

“AI研学在增强研学教育探究性、体验性、趣味性的同时,更能激发青少年群体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大有裨益。”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琦认为,AI研学的课程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开设讲解人工智能概念与发展的认知课堂,了解智能机器人、VR(虚拟现实)与全息技术等的体验课堂,以及开展“AI+编程”“AI+绘画”等AI实践的实操课堂,让孩子在科技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