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圈最近几年呈现出一派怪象:表面繁荣背后暗藏危机。资本大量涌入,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剧数量屡创新高,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好作品却寥寥无几。这种"量多质次"的现象已经成为行业顽疾。
影视圈最近几年呈现出一派怪象:表面繁荣背后暗藏危机。资本大量涌入,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剧数量屡创新高,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好作品却寥寥无几。这种"量多质次"的现象已经成为行业顽疾。
流量明星主演的剧集更是陷入一种诡异的循环:开播前热搜不断,播出后争议四起。制作方热衷于数据游戏,观众却陷入审美疲劳。最近开播的赴山海就是典型代表,这部剧从筹备到播出可谓一波三折,先是配角风波导致延期,现在开播后又陷入口碑两极化的怪圈。
不可否认,成毅确实为这部剧带来了惊人的热度。他所在公司的股价因此连续涨停,社交媒体讨论度居高不下。但这些光鲜的数据背后,究竟有多少是真实观众的认可,多少是营销手段的产物,实在值得玩味。
细看剧集本身,问题就更加明显。老套的仙侠设定、似曾相识的人物关系、缺乏新意的剧情走向,这些古偶剧的通病在赴山海中一个不落。资本与流量的联姻造就了这样一部"标准化"产品,粉丝买单,片方赚钱,看似双赢,实则是对创作生态的伤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成毅的表演状态。从琉璃到赴山海,他的古装扮相几乎一成不变:标志性的高马尾、刻意设计的刘海、故作高冷的表情。这种"复制粘贴"式的表演令人不停联想到鞠婧祎的"半永久妆容"争议。不同的是,鞠婧祎至少还能用女演员的标签来解释,而成毅作为35岁的男演员,依然困在青春偶像的舒适区,这就显得格外扎眼。
同龄段的男演员中,有人尝试硬汉角色,有人挑战现实题材,都在努力突破自我。而成毅似乎满足于在古偶剧中重复相似的表演模式。这种固步自守的状态,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能力局限的体现。毕竟,真正的演员应该像水一样,能够适应各种容器,而不是永远保持同一形态。
当下影视行业需要的是敢于突破的勇气和实力。观众期待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角色,而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希望演员们能够跳出舒适圈,用作品说话,而不是靠数据和热搜维持热度。这不仅是成毅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困境。
来源:哈尔滨探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