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上面截图中这位网友的言论,不陌生,一些质疑包产到户后,农民积极性提高,粮食大幅度提高的人,经常使用这一类的说辞,那么我们看一下这种说辞是不是经得起推敲:
我想上面截图中这位网友的言论,不陌生,一些质疑包产到户后,农民积极性提高,粮食大幅度提高的人,经常使用这一类的说辞,那么我们看一下这种说辞是不是经得起推敲:
一、农业科研成果推动产量增长,非包产到户的功劳。
伟人说: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见下图)
解放战争,我们以小米加步枪,劣势的武器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八百万蒋匪军,说明什么?
说明武器虽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只要是积极性提高了,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条件差,能够发挥百分之百,比好的条件发挥百分之五十要强的多。
我是农村长大的六零后,恢复高考后,考的是农业学校,对生产队粮食产量长期上不去体会很深。
主要原因是这样的:
生产方式影响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影响生产积极性
生产积极性影响劳动质量
劳动质量影响作物生长
作物生长影响最后产量。
说起来有意思,一些人肯定相信工人的工作态度影响产品质量,因为同样的机械,不同素质的的工人,不同的工作态度,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差别很大。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不少原装进口的汽车,比同样生产线国内生产的质量要好的主要原因。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到广播上宣传不同纺织劳模女工生产的棉布几十万米、甚至一百多万米无次布的成就。
纺布其实和种地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主要是靠细心、责任心、勤快。
种庄稼不但周期长,管理环节多,而且管理质量难以量化和监督。
老农教育子女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种地就是良心买卖。
这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能糊弄,要尽心尽力的干活;二是种地质量不好监督,全凭良心,凭自觉。
但生产队大集体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社员的情绪,也就是生产积极性,积极性直接影响劳动的质量,而这种质量虽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收效甚微。
生产队时期,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人为的因素太多,仅一播全苗,就受整地质量、播种早晚、播种的深浅、墒情的好坏、抓种的均匀、种子处理质量、间苗的早晚质量、查苗补苗等等因素的影响,仅一播全苗这一关,七十年代,生产队和农民的自留地粮食产量就能相差10-30%。
截图中的语录我们是普遍认可的,而且认为是普遍真理,不能说在这里就不适用了吧!
如果我们不承认人的积极性,也就是人的劳动质量影响粮食产量,能够影响产量
前苏联的农业大集体,机械化程度很高,化肥工业也很先进,耕地面积也很大,但生产的粮食照样不能自足,但苏联一解体,俄国、乌克兰都成了粮食出口大国,而保持大集体的朝鲜、古巴还经常出现粮荒,如果良种化肥就能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勒紧裤腰带,过上两三年紧日子,进口一些化肥生产线,引进一些良种,不就很快解决粮食问题了吗!
朝鲜八十年代初,要比我们先进的多,为什么这么些年还在打基础?而且似乎越打基础越差?
问题是农业真的需要打这么多年的基础吗?
我们包产到户四十多年了,这四十多年,他们的基础应该打的差不多了,为什么不用?
难道也是等着包产到户后用!
二、粮食增产主要是化肥的作用。不信的可以做一个实验。一块田上化肥。一块田不上化肥。收成结果相差甚远的。
看看上面的说辞,一些人可能觉得有道理,但稍有一点科学常识的就会发现,其实非常不科学,暴露了这些人的无知。
因为你要做什么实验?想证明什么?
你说不上化肥,不用种子不是差别更大吗?
你是想证明集体和包产到户,两种生产方式粮食生产的产量差别,你就要同样的生产条件来实验。
比如:找地力一样的大方耕地40亩,把其中20亩分给10位农民管理,收了都是自己的。
另外二十亩,也找10位农民,但集体管理,一起干活,收了庄稼平均分。
连续种上两年以上看看差别,这样才是农民积极性高低的体现。
三、这位网友还说:包产到户你的积极性在高也不可能拔苗助长吧?
看这话就不是农民,也没有干过农活,就拿玉米的间苗来说,积极性高不高,那差别就很大。
间苗要严格掌握以下原则:留大苗、壮苗,去小苗、弱苗、病苗。
这个有技术含量吗?
没有多少吧!十岁左右的孩子你教一下,也能干好,而且会干的很好,只是干的慢一些,因为小孩非常认真,而生产队社员干这种活,常常拉着家常说说笑笑,漫不经心,只要株距差不多就行,常常把大苗壮苗去掉,留下了小苗、病苗、弱苗。
还是回到问题开始,化肥重要不重要,重要!
但化肥工业为什么大集体二十多年发展缓慢?
就是因为农民的投入积极性差!为什么投入积极性差?
因为没有分配的自主权,买化肥要靠口粮里来省,但口粮不够吃,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多收了不一定能分到自己手里。
只有农民有了投入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新品种培育,化肥企业的发展,再就是有了积极性才能将新品种、化肥的潜能发挥出来。
七十年代,农民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通过精细管理,自留地的小麦玉米产量要比生产队高一百多斤,包产到户后,农民种的粮食达到原来自留地产量,两季一年至少增加200斤口粮,就能吃饱饭了!
我说这些,不是说优质农资不重要,相反优质良种,充足的化肥和农药,是高产更高产必要条件。
但吃饱饭,提高农民的管理积极性,通过精耕细作,挖掘出?老品种的潜力就能达到。
来源:园丁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