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实力确实令人惊叹,可一旦所有技术手段都失效,我们的士兵每次都能赢下战斗”,美国陆军部长的表达,让我想起了电视剧《士兵突击》内容。
“中国实力确实令人惊叹,可一旦所有技术手段都失效,我们的士兵每次都能赢下战斗”,美国陆军部长的表达,让我想起了电视剧《士兵突击》内容。
这难道是乾坤颠倒了?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最可爱的人”就是依靠超强的意志力才取得战争的胜利,那时候我们没有飞机,没有坦克!
美国陆军部长
为什么美国的陆军部长会在公开场合对中国的崛起如此感慨?
不久前,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在一次播客节目中,他将中国的军事科技列为对美国最大的威胁。
而同时强调战争的根本是人和人的对抗,当这些武器用完的时候,我们的士兵依靠过硬的军事素质总能在最后取胜。
抗美援朝
看来这位美国陆军部长对抗美援朝不是太了解,美国估计也不愿意让他们了解吧!
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突破可谓令人瞩目,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无人机技术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中国用了很多年付出了大量心血积累的经验,才有了不断创新的能力,中国人是勤劳的,是敢拼的。
中国把创新带来的成果和收获,用于重新培养人才,这样才有了大批量的顶尖智库和专利!
例如,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已经超过了很多西方国家。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行业中,中国的企业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而且,毫无疑问,中国政府有能力将这些技术迅速转化为实用工具,并在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中发挥巨大作用。
但问题来了,技术的强大往往意味着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德里斯科尔提出,尽管中国在科技方面有如此突出的表现,但这种高度依赖高科技的模式也可能在战场上形成“致命隐患”。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北京的自动驾驶可能很惊艳,但在战场上,万一这些技术失效,士兵是否能够独立作战?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高科技无疑能够带来巨大的战斗力提升,但它也可能成为军队的“软肋”。如果技术崩溃,士兵们是否还能依靠传统的战术和技巧来应对复杂的战斗局面?
除了科技本身,德里斯科尔还提到中国在制度上的优势。中国的政治体系能够从长远目标出发,不受短期政治周期的影响。
相比之下,美国的民主制度往往面临周期性的政策变动,这使得美国政府更专注于短期利益,而难以专注于长期战略目标。
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仅体现在外交上,还贯穿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中国政府能够长期规划并进行战略部署,这也是其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美国,则可能因为国内的政治纷争和党派对立,难以像中国那样稳步前行。
虽然德里斯科尔对中国的技术表达了高度赞赏,但他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当技术失效时,传统的地面士兵仍然是战斗的核心。
美国军队历来注重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训练,德里斯科尔对美国士兵的信心十足,认为他们能够在没有高科技辅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训练和指挥官的战术安排,战胜依赖技术的敌人。
在未来的战争中,科技与人力究竟哪个更重要?
现代战争无疑是科技与士兵素质的结合体,技术在提升战斗力、提高作战效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士兵的身体素质、战术素养和快速反应能力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历史上,二战期间的战斗中,虽然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战争的最终胜利还是要依赖于士兵的勇气与智慧。
如今,虽然技术日新月异,但人类的基本战斗能力仍然不可忽视。
除了科技和军事实力,中国在战略眼光上的布局也是美国高官不容忽视的强项。
伯恩斯,前美国驻华大使,就曾指出,中国的领导层具备了极强的战略眼光,不仅能够进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规划,还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自己的利益布局。
在伯恩斯看来,美国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全球影响力方面。
中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崛起,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战略准备和全球布局,才逐渐展示出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综合实力。
综合来看,中国的崛起确实对美国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在新型创新科技方面和AI智能方面已经领先美国,但是这并不是我们骄傲的资本,美国现在依然是头号军事强国,在兵器数量和全球战略这块依然跑在中国前面。
虽然美国现在处于科技创新的疲软期,但是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美国陆军部长的话就像是“纸醉灯谜”的手段,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当下,认真做好自己,不被其所迷惑,勇敢面对困难,勇于创新,最终我们才能真正的让对方低头!
美国陆军部长有一点说得没错,可以用《士兵突击》的原话来解释,成才对袁朗说:“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到最后,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会耗尽,战争的根本还是人和人的对抗,人和人的战争”!
来源:佳音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