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93 :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起源与兴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7:41 1

摘要:17世纪艺术的黄金时代与巨匠群像。17世纪是西方艺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伟人辈出,更诞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雕塑与绘画领域星光璀璨,既有伯尔尼尼、鲁本斯这样以动态张力著称的大师,也有克劳德、普桑擅长的古典静谧风格代表,还有伦勃朗、委拉斯开兹在光影与写

1、17世纪艺术的黄金时代与巨匠群像。17世纪是西方艺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伟人辈出,更诞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雕塑与绘画领域星光璀璨,既有伯尔尼尼、鲁本斯这样以动态张力著称的大师,也有克劳德、普桑擅长的古典静谧风格代表,还有伦勃朗、委拉斯开兹在光影与写实领域的开拓者。此外,许多如今知名度稍逊但艺术水准同级的大师也活跃其间。这一时代充满信心与乐观精神,在艺术成果丰硕的中心地区尤为明显,艺术赞助人与创作者拥有广阔的思考和行动空间,无需像后世那样畏惧是否迎合观众情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沃土。

2、“巴洛克艺术”的定名与风格特质。后世为这一时期的艺术正式定名“巴洛克”,但它并非风格统一的艺术流派。每位巨匠都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种个体差异进一步延伸为国家间的艺术分野——17世纪初罗马艺术的宗教庄严,与后来法国艺术的典雅华丽、荷兰艺术的世俗写实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各国艺术家始终与罗马保持紧密联系,且都对文艺复兴及古罗马艺术抱有浓厚兴趣,这种共同的艺术溯源构成了巴洛克艺术的核心相似性,成为不同风格背后的精神纽带。

3、巴洛克艺术的罗马起源根基。与起源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艺术不同,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是罗马,其诞生与天主教教会及富裕宗教贵族的需求紧密相关。教会和贵族作为核心赞助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明确方向和物质支持,艺术成为服务于宗教传播与身份彰显的重要载体。理解这一起源背景,是对比巴洛克艺术与前一时期作品、识别其典型特征的关键,也为后续探究17世纪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差异奠定了基础。

4、1527年后罗马的困境与复苏动力。1527年是罗马命运的转折点,彼时教会正遭受路德等改革家的猛烈攻击,罗马城又被西班牙雇佣军洗劫一空,毁坏惨重,大量民众流离失所。但灾难并未摧毁罗马,反而激发了留存者的斗志,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迫切需求,如同现代战争后被摧毁国家的复兴诉求,成为罗马艺术与城市复苏的核心动力,为后续巴洛克艺术的兴起埋下伏笔。

5、教会的自我改造与对抗行动。面对内忧外患,教会通过自我改造展开反击。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卓越的个体推动了改革,圣依纳爵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耶稣会,圣方济各·沙勿略以耶稣会士身份在东方传教,圣菲利普·内里创建奥拉托利会,圣德肋撒改造圣衣会。1545年,教皇保罗三世召集特兰托公会议,该会议断断续续召开近二十年,重申并澄清天主教基本信仰,规范宗教仪式,且对路德派、加尔文派等新教教派坚持不妥协,展现出自信的对抗姿态。

6、宗教精神的艺术表达与城市重建。特兰托公会议的自信精神在艺术中得到鲜明体现,米开朗基罗完成于会议召开前不久的《最后的审判》中,威风凛凛的基督形象,比16世纪后半期任何绘画和雕塑都更具感染力,成为会议精神的艺术注脚。与新教的偶像破坏不同,教会支持用圣像开导信徒,且初期重点投入建筑领域:圣彼得教堂旧堂的改建持续推进,1590年圆顶完工;耶稣会、奥拉托利会等的新教堂纷纷落成;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主持重新规划罗马城,以长直大道连接广场与教堂,用喷泉、方尖塔作标志,立志重现罗马的帝国首都风采。

图4-2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最后的审判》中基督细部,1536—1541年,壁画,罗马西斯廷礼拜堂。

7、教会胜利与罗马的艺术吸引力。到17世纪初,教会已在对抗中取得胜利,宗教权威与城市繁荣得以恢复。大量新祭坛的建造催生了旺盛的绘画需求,各类装饰工作也接踵而至,使罗马成为吸引全欧洲艺术家的磁石。艺术家们从意大利各地、低地国家、法兰西、西班牙纷纷涌向罗马,形成了多元艺术力量汇聚的局面,为巴洛克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8、巴洛克艺术的题材多样与理念融合。罗马的艺术创作以宗教题材为主导,既有对传统宗教题目的全新诠释,也有对改革派圣徒生平等新题材的发掘,这些刚离世的圣徒事迹极具感染力,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内容。同时,非宗教性质的创作空间也同样存在,艺术家为公馆、别墅创作装饰画蔚然成风。在创作理念上,艺术家与主顾均不认为基督教信仰与生活欢乐存在冲突,大胆融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留下的异教神话遗产,使巴洛克艺术兼具宗教庄严与人文活力。

来源:墨先生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