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I打破纪录!8.9毫秒速度+1元百万token成本,智能体时代来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9:25 2

摘要:分别实现DeepSeek R1大模型Token生成速度8.9毫秒、推理成本降至每百万Token1元,为智能体产业化落地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的算力基础设施。

在2025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上,浪潮信息发布元脑SD200与HC1000两款AI服务器。

分别实现DeepSeek R1大模型Token生成速度8.9毫秒、推理成本降至每百万Token1元,为智能体产业化落地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的算力基础设施。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8.9毫秒”到底有多快。

人眨一次眼,大约需要100到400毫秒。也就是说,这个AI生成一个token的速度,比你眨眼还要快十几甚至几十倍。

以前咱们调用一些AI接口,经常遇到“说话慢半拍”的情况,等它一个字一个字“吐”出来,急得人直跺脚。

现在好了,8.9毫秒的响应速度,几乎实现了“实时交互”,你这边问题刚问完,它那边答案几乎同步就出来了。

这种速度的提升,可不是简单地把硬件升级一下就能做到的。

背后靠的是一项叫“多主机3D Mesh”的系统架构。说通俗点,就像在一个机箱里塞进了64张国产AI芯片,并且给它们修建了一条极其高效的高速公路(专用互连协议),让数据能够以最短的路径、最低的延迟来回传输。

传统的通信协议就像咱们开车上下高速,取卡、缴费、排队,一套流程下来耽误不少时间。而浪潮这次采用的协议极其精简,只有三层,原生支持内存语义,延迟直接干到了百纳秒级(1毫秒=100万纳秒)。

再加上他们自研的Smart Fabric Manager技术,能够动态规划最优通信路径,实现了业界最低的0.69微秒通信延迟。

这就好比把过去的省道、国道全部升级成了不限速的直线高速公路,而且还是智能调控、永不堵车的那种。

这项突破的意义,远不止让聊天机器人反应更快。

在高频金融交易、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等对延迟“零容忍”的场景里,这几毫秒的优势,直接决定了交易的成败、驾驶的安全和生产的效率。智能体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快打慢”的战争,谁慢谁出局。

说完了“快”,咱们再聊聊“省”。

AI好用,但也是出了名的“电老虎”和“烧钱机器”,尤其是对于需要大规模使用的企业来说,token成本一直是心头大患。

所谓“token”,你可以粗略理解为AI处理信息的一个“单位”。你问一句话、它生成一段代码,背后都是成千上万个token在燃烧,都是真金白银。

现在,浪潮的元脑HC1000服务器,直接把成本打到了 “1元/百万token” 的级别。

这个价格是什么水平?这么说吧,它让AI推理的成本直接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以前可能只有大公司才敢放心用、大量用,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个人开发者,都能轻松负担得起了。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核心是一个叫“全对称DirectCom极速架构”的设计。它就像是一个高度组织化、协作极其高效的“超级工厂”。

在这个架构里,每一个计算单元(AIPU)都有直连的通信通道,计算和通信能力是1:1匹配的,实现了全局无阻塞通信。传统架构中,计算和通信往往是分开的,等所有计算都做完再统一传输,效率很低。

而HC1000允许“边算边传”,相当于生产线上的流水线工人,一边手上干着活,一边就把半成品递给下一个人了,极大地减少了等待和闲置时间。

同时,它支持超大规模无损扩展,能从1024卡一路扩展到52万卡。规模上去了,均摊到每张卡上的系统成本就大幅下降,单卡成本降低了60%以上。

成本降到这个级别,很多之前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能做了。

想象一下,未来每个公司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7x24小时工作的AI智能体团队,它们协作起来处理数据、撰写报告、监控系统,而成本却和雇几个实习生差不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AI普惠”。

浪潮这次的双重突破,给咱们提了个醒:AI竞争的焦点,正在从过去一味地“卷参数”、“拼大模型”,转向更务实、更硬核的“速度”和“成本”。

模型再聪明,如果又慢又贵,那也只能是实验室里的摆设,永远走不进千家万户。

这就像修路,你光造出了性能超跑的跑车(大模型)没用,还得配上能让跑车飙起来的高速公路(底层计算架构),否则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咱们国家的AI产业,正在从“应用创新”向“底层基础设施创新”深挖,这才是真正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当速度和成本都不再是问题,智能体时代才算是真正扎下了根。接下来,就看谁能基于这套强大的新基建,孵化出第一个改变世界的超级应用了。

来源:南破青丝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