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看到这部号称十年打磨的历史片被观众批得体无完肤,我既惊讶又有点心疼。惊讶的是,为什么一个把自己定位为“严肃历史题材”的电影,会反复出现让人发笑的桥段;心疼的是,涉及受害者的影像如果不严谨,最后受伤的却是记忆与尊严。去影院的观众不是来欣赏段子手的即兴表演
十年筹备的《731》,为什么观众看完既笑又怒?我把这些致命槽点说清楚
说实话,看到这部号称十年打磨的历史片被观众批得体无完肤,我既惊讶又有点心疼。惊讶的是,为什么一个把自己定位为“严肃历史题材”的电影,会反复出现让人发笑的桥段;心疼的是,涉及受害者的影像如果不严谨,最后受伤的却是记忆与尊严。去影院的观众不是来欣赏段子手的即兴表演,尤其是当题材本身承载着沉重历史和真实伤痛时,任何刻意的幽默或者虚构都可能被看作是对历史的轻慢。
首先,镜头里那些明显为了“黑色幽默”而设计的细节,直接冲撞了观众的情绪。比如有观众吐槽囚犯在指挥官旁放了个响屁却没人管,这种处理如果没有非常明确的艺术化意图和强有力的叙事支撑,只会让人觉得导演在当历史做笑料。我有个朋友小李,走出影厅后第一句话就是“导演这是在演喜剧吗?”他的反感并不是文化保守,而是因为这种幽默把原本该肃穆的氛围拆解得支离破碎,观众的情绪因此无法跟着电影进入应有的沉重或愤怒。
其次,视觉上的“过度美化”让人感觉像在看改装过的历史娱乐场景。片中囚犯衣着整洁、面色红润、牢房像宾馆房间一样干净,这种美术设计上的失真会被观众解读为对历史事实的回避。我记得看过一些处理类似题材却拿捏得当的影片,它们在细节上宁可残酷也不愿粉饰,这样反而更能唤起观众的同理心。把苦难变成漂亮的布景,短期可能减少观众的不适,但长期会被记住为一种廉价的美感背叛,伤害的是受害者的记忆和观众的信任。
再者,剧情里那些为了推动情节而硬植的道具与“主角光环”,极大破坏了叙事的可信度。像片中出现跑满全场的老鼠,或者关键时刻主角轻松解开绳子逃脱,这些设计在商业动作片里可以算合理,但放到基于真实暴行的历史语境中,就是一种逻辑欺骗。我同事张姐看完后说,她对电影的共鸣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这也太方便了吧”的嘲讽声。观众愿意接受艺术加工,但不愿意被常识性漏洞一次次敲醒。
还有那些无中生有的角色设定和文化细节堆砌,让整部片像是把史料当成素材库随手取用。片中出现的女军官、过度细致的日本节日描绘、莫名其妙的民族角色编排,这些都可能是导演为了丰富画面或制造对比而加入的元素,但如果没有历史依据或没有与主线产生必要联系,它们就成了分散注意力的噪音。我不得不说,创作者有时太信任视觉和符号能替代讲清楚动机的能力,结果观众只看到“想象多过事实”的错位。
那么有什么更成熟的处理方式呢?电影制作可以在不牺牲艺术表达的前提下,加强史实核查、引入更多幸存者证言或学界顾问,把虚构人物的行为放在更有逻辑的心理动机里。说白了,就是把每一个戏剧化的决定与历史语境对齐,让观众在被带动情绪的同时,依然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真实。片方也可以在片尾或宣传中明确区分哪部分是艺术化处理,哪部分是史实,这种透明反而能减少误读和抵触。
最后,我觉得这场争议本身对电影界有提醒意义:严肃题材不是不可以创新,但创新必须建立在对受害者和历史的尊重之上。现在的走向可能是短期内话题热度增加,但口碑和信任却会受损。若导演愿意听取批评,做一次有诚意的修正与解释,或许还能把讨论引导到更有价值的层面,比如补拍背景资料、邀请历史学者参与对话、把部分收益用于纪念或教育项目,这样的处理更能够把争议转化为社会反思的动力。
说到这里,说实话我既想为艺术创作留白,也无法认同把历史当作任意改造的素材。观众希望被讲清楚一个可信且有情感重心的故事,而不是被数个风格不一的段子拼贴出一个尴尬的“历史剧场”。你看完这类历史改编片会怎么反应?你曾经被哪部电影的处理方式激怒或感动过,愿意说说你的经历和理由吗?
素材来源:基于观众评论摘录与导演公开声明中提及“专访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的表述。
来源:枫林里赏红叶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