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省毕节市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大维度,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和多民族聚居社区为重点,创新“五共五融”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同心圆梦”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建设,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互嵌交融。
贵州省毕节市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大维度,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和多民族聚居社区为重点,创新“五共五融”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同心圆梦”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建设,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互嵌交融。
空间共建促“融居”,打造互嵌式幸福家园。一是规划先行打破融居壁垒。将“融”的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推行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随机摇号分房”“积分换房”政策,毕节市建成多民族聚居社区126个,实现易地搬迁各族群众交错融居。二是部门联动完善配套设施。整合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公安、生态移民、文旅、城乡建设、民政、人社、司法等部门资源,建成“15分钟生活圈”社区128个,配套学校、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设施511处,打造“红石榴”工作站、“暖心”驿站479个,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三是文化嵌入引领社区风尚。在社区广场、街区植入中华文化符号2万余处,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馆、乡愁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等特色阵地,形成多民族文化宣传长廊,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共享促“融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中华文化浸润日常。在公园、商圈等公共空间植入“中国结”、红灯笼、“中国龙”等中华文化元素,开展包粽子、舞龙狮等传统活动500余场,推动中华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群众生活。二是搭建文化交融平台。建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民族文化长廊等200余个,打造“节赛展演研学”一体化平台,举办“火把节”“跳花节”等活动200场次,推动非遗技艺、民族歌舞进社区、进校园。三是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推出《守望·撒麻》等文艺精品,毕节蜡染、刺绣等文创产品远销海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毕节文化”品牌享誉全国。
发展共推促“融业”,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一是跨区域协作扩就业。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与东部24个城市签订协议,建成“毕就业”服务平台,2025年累计发布岗位27.8万个,新增城镇就业3.31万人,人均月工资超3000元。二是产业联动促共事。围绕绿色能源、文创等产业,建成174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各族群众“同车间劳动、同食堂就餐”,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三是精准服务暖人心。开通返乡返岗高铁专列,为务工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就业创业,共事共乐、携手致富。
社会共治促“融治”,建设和谐宜居家园。一是党建引领强根基。构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基层事务治理体系,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带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调解案件2.69万件,成功率为97.39%,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首次位列贵州省第二。二是数字赋能提效能。开发“一键扫码、一键呼叫”智能终端,为3892名留守老人、残疾人佩戴智能手环,提供“走失找回”等服务3200次,让治理更智慧、服务更贴心。三是基层群众自治增活力。建立议事协调、法律服务、应急处突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打造“社区合伙人”模式,形成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心理共融促“融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文明创建聚共识。在社区全域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等联谊活动300余场,评选模范个人、友好社区110个,推动“五个认同”深入人心。二是典型示范强引领。培树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8个、模范个人23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巡回宣讲,让“中华民族一家亲”成为群众自觉追求。三是线上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打造“报播视网微”全媒体宣传矩阵,年均发布政策解读、工作信息1000余条,有效宣传展示毕节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
通过“五共五融”实践,毕节市实现各民族从“混居”到“融居”、从“嵌入”到“融入”的跨越,毕节市矛盾纠纷化解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有效提升,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基础更加坚实。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