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民日报举办的“心同守,爱共生——守护心脏瓣膜健康促进行动”活动现场,一名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家属走上舞台,分享了自己陪伴父亲一路求医的经历。
在人民日报举办的 “心同守,爱共生——守护心脏瓣膜健康促进行动” 活动现场,一名心脏瓣膜病的患者家属走上舞台,分享了自己陪伴父亲一路求医的经历。
她的讲述真情流露,不仅感动了在场的医生、专家和观众,也让更多人看见了瓣膜病患者家庭背后的无奈与坚持。
今天,我们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既是对她勇气的致敬,也是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让更多医生理解患者的真实处境,也让更多患者家属获得信心和力量。
患者是她的父亲,今年已经60岁。
她清楚地记得,早在2015年,父亲就因为 气喘、不能平躺 被送进急诊,医生当时诊断为“心衰和心脏扩大”。然而,当时的她和家人几乎对心脏瓣膜疾病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出院后,父亲的症状有所缓解,这让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也让他们产生了“或许病情没那么严重”的错觉。直到后来,病情反复,才真正意识到,这并不是可以拖延的小毛病。
2019年,父亲再次住院。这一次,地方医院的医生建议他们去北京的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怀疑是瓣膜出了大问题。医生甚至提醒:“你父亲的情况,就像身体里装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出事。”
可惜,当时因为家庭情况和信息不足,这个建议并没有被立刻采纳。家人只能依靠零星的药物治疗来维持。
2023年底,父亲的病情再一次急转直下。他经常夜里憋醒,胸闷、乏力,甚至连平躺都变得困难。雪娇回忆:“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感觉,这颗‘炸弹’可能随时会爆炸。”
然而,问题并不仅仅是病情本身,还有求医的复杂。
在地方医院,检查设备有限,医生们只能给出模糊的判断。每一次出院,家人都陷入焦虑:下一次会不会更严重?下一次还能不能抢救得过来?
父亲的情绪也因此变得脆弱。他开始害怕去医院,觉得手术是“刀架在心口”,一旦失败就是“生死一线”。而家人们虽然想劝,却也不敢逼。
这种矛盾和无助,正是许多瓣膜病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
就在最焦虑的时候,她接触到了 瓣膜网。
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患者群,她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什么是瓣膜病、为什么需要手术、有哪些治疗方式、术后如何康复。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看瓣膜网的文章和病友的分享,感觉自己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家属’,慢慢变成了能和医生对话的人。”
在患者群里,她看到很多和父亲一样犹豫、焦虑的病友,他们分享了自己从害怕到勇敢手术的经历。有人在术后恢复良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有人通过科学复查,避免了病情恶化。
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医学报告都更有说服力。它们让她和父亲看见了希望,也慢慢消除了对手术的恐惧。
她说:“如果没有瓣膜网的这些信息和群友的鼓励,我和父亲可能还在徘徊,甚至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瓣膜网社群患者的推荐下,她和家人决定带父亲到 解放军301医院 就诊。
他们幸运地遇到了 姜胜利主任团队。姜主任耐心地听完了家属的叙述,详细查看了病历,并亲自用听诊器为父亲检查心脏。
这种细致和真诚,让一家人顿时心安。
医生明确告诉他们:手术是唯一的出路,而且越早越好。虽然过程有风险,但成功率很高。
这次交流,让父亲第一次动摇了多年的恐惧。他点头说:“那就听医生的吧。”
8月21日清晨,父亲被推进手术室。
三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医生微笑着告诉家属:“瓣膜置换很成功。”
她说,那一刻,她和母亲紧绷的心终于松了下来。
术后几天,父亲的恢复情况令人欣喜。他的气喘明显减轻,能平躺休息了,走路也比以前轻松。
医生团队详细交代了康复要点:规律复查、按时服药、合理运动、注意饮食。
而这些信息,她也在瓣膜网上多次学习过。她笑着说:“医生讲的,我都在群里提前听过,所以特别有底。”
康复不仅是身体的恢复,更是心理的重建。父亲不再把自己当成“随时会倒下的人”,而是重新规划起退休后的生活。他甚至跟女儿开玩笑:“手术都挺过来了,还怕什么呢?”
在人民日报的活动现场,她的发言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她说:“一路走来,我们最害怕的不是手术,而是孤独和无助。感谢医生的仁心仁术,感谢瓣膜网的科普与陪伴,让我们知道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她特别呼吁:
希望更多医生关注患者群体,理解他们的恐惧与疑问;希望更多患者和家属勇敢分享故事,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希望社会能给予更多关怀,让患者和家属有底气、有信心去面对疾病。她和父亲的经历,并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中国成千上万瓣膜病家庭的缩影。
他们面对的困境相似:认知不足、就医不便、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
他们获得的帮助也相似:来自医生的专业、来自患者组织的支持、来自病友的鼓励。
正因如此,我们要记录和传播这样的故事。
它们不仅仅是温情的回忆,更是推动改变的力量。
医生们通过这些故事,更能理解患者需求;患者们通过这些故事,更能找到希望。
人民日报活动上的这次分享,让更多人看见了“患者组织”的价值,也让更多医生和专家体会到患者家庭的真实心声。
这不仅是一段个人经历,更是一次群体的表达。
正如她最后说的:
“面对疾病,请不要害怕。相信医生,相信科学,相信我们不是孤单一人。只要心在一起,我们就能共筑希望。”
来源:正能量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