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堪称重磅,2025年计划斥资七万亿,仅衔接补助资金就已提前下达一千五百多亿。泥巴路变水泥路、茅厕改冲水马桶、手机信号全覆盖,这些变化有目共睹。但田间地头的声音却引人深思:"补贴流到了大户手里" "路修好了苹果仍卖不上价",甚至有农民直言
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堪称重磅,2025年计划斥资七万亿,仅衔接补助资金就已提前下达一千五百多亿。泥巴路变水泥路、茅厕改冲水马桶、手机信号全覆盖,这些变化有目共睹。但田间地头的声音却引人深思:"补贴流到了大户手里" "路修好了苹果仍卖不上价",甚至有农民直言"振兴与我们无关"[__LINK_ICON]。万亿资金与农民感知间的落差,藏着多重深层症结。
资金传导:层层梗阻的"缩水"之路
乡村振兴资金从政策文件到农民口袋,需穿越多重传导关卡,每一关都可能造成效益衰减。基层行政成本的挤占成为首道梗阻,部分县域将补贴资金用于办公经费、宣传费用等行政开支,直接压缩了农民直接受益的资金额度。更值得警惕的是"寻租空间"带来的资金流失,少数资本与地方合作虚构项目、虚报投入,套取补贴后仅做表面工程,让"千亿投入"落地到农民身上的比例大幅缩水。
资金流转中的程序桎梏同样延缓了惠民实效。农民申请生产扶持资金需历经多部门层层审批,提交海量材料,往往错过春耕、夏种等最佳生产时机。而在资金周转过程中,截留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本该直达农户的补贴经过层层盘剥后所剩无几,严重削弱了政策的惠民力度。
投入结构:短期难见效与分配失衡
资金投向的结构性特点,使得农民难以快速感知效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改善占据了大量资金,这类投入虽具长远价值,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道路、水利等工程从建设到降低物流成本、稳定粮食产量,生态治理从施工到吸引游客带动增收,都需要漫长周期,农民短期内看到的可能只是施工不便而非实际收益。
更突出的问题在于分配失衡造成的"马太效应"。部分地区热衷于打造"面子工程",将资金堆砌在豪华乡村广场、气派办公楼等实用性欠佳的项目上,而农业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关键领域却资金匮乏。资源还过度向示范样板村集中,大量资金流向少数村庄,不仅加剧了乡村发展不均衡,更让多数普通乡村的农民难以感受到政策暖意。合作社中的利益分配失衡同样明显,普通农户名义上是成员,实则沦为"陪跑者",补贴多流向大户,形成"政策红利照进合作社大门,难入农户窗"的尴尬局面[__LINK_ICON]。
主体缺位:农民参与感的双重缺失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实践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常被弱化,导致参与感缺失进而影响获得感。决策渠道不畅是最直接的体现,产业选择、设施建设等项目多由政府或资本主导,农民缺乏话语权。有的地区强制推行"特色种植项目",未调研农民习惯与市场需求,最终导致产品滞销、农民受损;有的乡村建设项目不符合生产生活需求,沦为闲置的"形象工程"。
能力与组织化不足则让农民难以主动受益。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留守群体多为老人、妇女,缺乏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资金与市场意识。而分散的农户没有有效的组织化载体,难以与资本、政府平等谈判,在利益分配中只能被动接受安排。当农民不会用直播卖货、缺乏冷藏设施处理农产品,即便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政策出台,也难以将资源转化为实际收入[__LINK_ICON]。
破局之道:让资金真正流向民心
破解感知落差的关键,在于让资金精准对接农民需求,让农民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资金监管的强化是基础保障,通过设立专门账户实现专账监管、清算,加强日常预警与专项核查,才能坚决遏制套取截留等问题。
资金投向需实现"精准滴灌",减少行政成本挤占,将更多资源投向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直接增收领域,配套建设冷藏保鲜、电商物流等实用设施。更重要的是保障农民话语权,让项目规划倾听田间声音,通过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完善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的参与能力与收益份额[__LINK_ICON]。
乡村振兴不是"政绩秀",而是"民心战"。万亿资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报表上的数字或样板村的景观,而在于普通农户鼓起的"钱袋子"与脸上的笑容。唯有打通资金传导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民全程参与、共享成果,才能让乡村振兴真正成为"所有人的盛宴"。
来源:事有终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