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广东省疾控局最新监测信息,2025年9月21日0时至9月27日24时,广东全省新增报告3153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其中江门市占2927例,成为本轮疫情的重点地区。
根据广东省疾控局最新监测信息,2025年9月21日0时至9月27日24时,广东全省新增报告3153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其中江门市占2927例,成为本轮疫情的重点地区。
作为一名投身于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党员义工,我亲眼见证了这场突如其来的蚊媒疾病如何迅速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也亲身参与了政府组织的各项防控措施。
从每日奔波于社区巷弄的实践体验中,我对本次疫情的现状特征、控制策略及未来走势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基层防控一线,我们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疫情发展的态势。当前,江门市基孔肯雅热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
据官方数据显示,每日新增报告病例数从9月20日的574例降至9月27日的455例。
从全省范围看,基孔肯雅热的主要发病城市已经转移。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佛山市,本周新增仅78例,而江门市新增2927例,占全省总数的92%以上。
这一变化让我们基层防疫工作压力骤增,也促使江门市在9月19日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病例数量较多,但截至目前,全市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
在医疗资源方面,江门市储备收治床位超5000张,覆盖市、县、镇三级,确保患者能够就近就医,真正做到“应收尽收”“应住尽住”。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义工,我们接受的培训明确指出,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在社区工作中,我们向居民普及识别蚊虫的知识——白纹伊蚊背部有一道明显的白色纵纹,而埃及伊蚊背部有独特的“竖琴”状白色斑纹。
当前江门高温多雨的天气为蚊虫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顾金保指出,白纹伊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相比之下,仍然炎热潮湿的南方地区,白纹伊蚊仍活动频繁,更容易维持病毒的传播链条。
此外,江门刚经历的台风“桦加沙”带来的强降雨,为蚊虫繁殖提供了更多小型积水环境,这使得我们的消杀工作面临更大挑战。
面对严峻的疫情,江门市采取了全方位的防控策略。作为基层党员义工,我们主要承担执行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责任。
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居民“翻盆倒罐”,清理各类积水容器。花盆托盘、瓶罐、冰箱底部接水盘等都是重点清理对象。
针对特殊场所,如竹筒、树洞,我们用石灰沙或三合土填塞;对于废旧轮胎,我们进行钻孔排水或遮盖。
江门市配备了强大的消杀力量,已组建消杀队伍超1.4万人,配备喷雾器2.2万余台。
在社区消杀工作中,我们采用“灭成蚊+清孳生”双策略,开展攻坚行动。
近期,江海区甚至动用了10架农用植保无人机进行蚊虫消杀,仅一日消杀面积就超过30万平方米。
我们向社区居民宣传,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
同时,我们协助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家庭安装纱窗、纱门,推荐使用蚊帐防蚊。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江门市民政系统组建了党员突击队,全面投身防疫一线。
我所在的队伍下沉到蓬江区迦南社区、双龙社区等地,支援开展翻盆倒罐、蚊虫消杀、安装纱窗等环境整治工作。
我们还向社区捐赠了纱网、编织袋、劳动工具、除草除虫药、矿泉水、驱蚊液等防疫物资。
对特殊群体的关爱是基层工作的重要一环。江海区民政局为独居老人、低保、特困等群体发放“关爱暖心包”800余份,并提供免费送餐服务。
市社会福利院也为服务对象加装蚊帐、纱窗,配备驱蚊液、蚊香等防护物资。
基于当前防控情况和疫情特点,我对未来走势有以下判断:
疫情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但短期内仍可能持续。随着江门市采取大规模消杀行动,目标在3-4天内将全市成蚊密度指数、蚊卵指数降到安全水平,疫情有望得到控制。
气候因素将是重要变量。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病毒学专家金冬雁指出,随着北方已进入凉爽季节,气温下降会影响蚊虫繁殖,并降低蚊虫体内病毒的复制效率和传播能力。
然而,9月至10月广东仍然处于蚊媒活跃期,加上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防控工作仍不能松劲。
基层防控仍是关键环节。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强调,防控的重点在于两点:一是灭蚊,二是做好日常防护。
在基层工作中,我们需要继续推动科学防治理念,针对白纹伊蚊的习性进行精准消杀,避免无差别投放药物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江海区,党员义工们正为独居老人安装纱窗,市社会福利院已为服务对象加装蚊帐配备驱蚊液;蓬江区的居民们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这些细碎平凡的基层工作,正是构筑江门公共卫生防线不可或缺的基石。
从疫情高峰到逐步受控,基层党员义工与专业防控力量的有效配合,已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宝贵经验。但个别市领导的水平,坦白来讲,是这次失控的重要原因。
来源:京海读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