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既然都要死,生有何意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6:30 1

摘要:20世纪整整一百年,如果选两三本书最重要的哲学书的话,在我看来,德国哲学巨人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必在其中,无论如何选择都不会落选,因为这本书就是“经典中的经典”。自从1986年,这本书有了中译本之后,据说80年代就没几个中国人能真正读懂它。这本哲学大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841天

今天为你介绍的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20世纪整整一百年,如果选两三本书最重要的哲学书的话,在我看来,德国哲学巨人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必在其中,无论如何选择都不会落选,因为这本书就是“经典中的经典”。自从1986年,这本书有了中译本之后,据说80年代就没几个中国人能真正读懂它。这本哲学大书的两位译者陈嘉映与王庆节我都熟悉,特别是与庆节老师还曾在多年前同驱一辆车从慕尼黑去过国王湖游览,漫长的旅途聊天,也使我大致了解了翻译情况,实在不容易翻。

顺便跟你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那次旅程去的时候在山区开了七个小时,返程时我们在高速入口争吵起来,他们要原路返回,我要走高速,结果他们拧不过我,我就开车上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结果两个多小时就开回去了。我开得已经很快了,但后面的车还不断超我、闪我、滴我,当时我就想:怎么平时那么理性冷峻的德国人,开起车来却那么非理性,难道这就是德意志“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后来才知道,原来德国高速根本就不限速!

言归正传。实际上,《存在与时间》,正如它的书名所说的,讲的是最重大的两个哲学问题:存在与时间,也就是在与时。而这本哲学巨著的核心话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存在乃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也就是把“存在”和“时间”合在一起。

如何理解“存在”与“时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存在?又该如何理解时间呢?中世纪哲学家圣奥古斯汀曾经说过:“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时,便茫然不解了!”这是他对咱日常状况的描述。他不是问时间是多少?而是问时间是什么?这就是哲学的思维呀。

就像我们问什么是桌子?这个是桌子,那个也是桌子,但是哲学的问法却是:我问的不是什么是桌子,而是桌子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区别可大了。当我们问“什么是桌子”时,回答可以是:餐桌和写字台是桌子,木质桌和金属桌也是桌子,古典与现代风格的桌子都是,但是当我们问“桌子是什么”时,其实问的是桌子本身究竟是什么呢?桌子就是一种常用家具,上有平面可置物、下有立柱可支撑,那么,这就是给桌子下定义了。那就可以从这个定义开启哲学思考了。

时间是什么?这就是在追问时间的定义。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很熟悉时间这个概念,这就是“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但一旦有人来问我们,时间是什么,要为时间给出一个定义,你会发现,我们往往是回答不出来的,是不知道的。但是哲学家们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偏偏要追问时间是什么?而且,海德格尔所追问的时间,并不是客观的那个刻度的物理时间,而是存在得以存在的时间。这就关乎这本书更为根本的主题——存在本身!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下一个关键词——“存在”。

打开《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页,有趣的是,海德格尔引用了古希腊大哲人柏拉图所写《智者篇》中的一段话,简直与圣奥古斯汀那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柏拉图怎么说的呢?他说:“当你们用到 ‘存在着’这样的词,显然你们早就熟悉这些词的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以为自己是懂得的,现在却感到困惑不安。”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的词汇是经常被使用的,我们误以为自己很懂,但是,一旦深入追问,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它并不了解。

那么,让我们感到困惑的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存在是什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东西,如我小时候写字的桌子,曾经存在过;那个人,如我一位去世的同学,曾经存在过,他们都曾在这个世上。他们都存在“过”,这是过去时的意思,也曾存在“着”,这是进行时的意思,都曾经伴随着我的生活而存在,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他们都是“存在者”,不是“存在”本身,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海德格尔要追问的是“存在”。

1927年的春天,是《存在与时间》第一次出版的时间,离今天居然都快一百年了。海德格尔开篇就引用了那段柏拉图的话,说我们看似清楚存在的意思,但是却似懂非懂,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海德格尔还认定“存在是什么”还没有解答,人们都遗忘了存在。

于是,他就用这本影响到今天的书,来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要具体而细微地将存在本身的意义问题梳理清楚,也就要为我们活生生地描摹出——“存在之为存在”——的意义到底何在?实际上,存在(Sein)就是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去赋予意义(Sinn),德文的存在Sein与意义Sinn居然就差一个字母,原来如此接近,存在就要为人生获取意义。

存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存在与时间》就是这样一本追问存在与时间的大书,那么,存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外在的宇宙,还是内在的世界?在找寻之前,海德格尔率先提出了根本的问题: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着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义。也就是说,存在,从正面的角度讲,意味着存在着某物;从反面的角度讲,意味着不是什么都没有。

所谓“存在着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用更哲学的话来说,就是“有存在而不是虚无”。这世上最大的问题,大概也就是这个:为何这个世界,存在是存在的,而虚无并不存在?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哲学问题吗?

于是乎,《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看似是追问“有”的,但是更为悖论的是,它同时也是追思“无”的。我们都知道,两千年前咱中国的老子就曾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与无,乃是相互生成的,就像我们去读《存在与时间》这样一本超难的书,也要用难易相成的方式:一本书,既可以读得很厚,也可以读得很薄,就像《道德经》这本书:讲的就是“道”论嘛,这就是把书读薄了,甚至读成了一个字——道!

《存在与时间》也是在追问这样一种“大道”!不过我们中国人呀,特别讲求有无相生、阴阳和谐,甚至就像月亮与太阳这自然现象,都被想象为一阴一阳。太阳象征光明,月亮表示黑暗,从原始表象上看也没错,但更大的智慧是说有与无是相互生成的:就像一个杯子是实有的,由各种材料做成,而杯子本身都是可以盛水的,但是盛水的那个部分都是无的,这就是有与无的互补。前面我们说过了,用西方的话来说,存在就是有,虚无则是无,西方哲人重视存有,但却往往去追求更绝对的无。海德格尔所追寻的存在,其实更是一种绝对的无,因为什么呢?

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两千年来的哲学,在他之前的哲学,都迷失了方向,或者说走错了路。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的哲学,都去追问那个“存在者”,而没有去追问“存在”。那么,存在者与存在,到底如何分别呢?说到存在者,那就是存在必须有个载体吧,比如说石头的存在,载体就是石头的物质,动物的存在,载体就是动物的肉体,人也是这样。但是,海德格尔说了,我不是在追问这些有载体的“存在者”,他们是有的,我呀追问的乃是超出这些载体之上的那个存在本身呀。

活在当下这一刻,就是当下的在此

在这种对存在的追寻之中,《存在与时间》就提出了其最核心的概念——Dasein,一般翻译为此在。《存在与时间》的德文为Sein und Zeit,Sein就是存在,Zeit则是时间。你就发现,德文的Sein也就是存在之在,与中文的“在”,几乎是同音的。那么,Dasein由da与sein合成,这个da就是在此、在这里的意思,所以才被合译为“此在”。此在,就是在此,就是在此的存在。然而,此在与人的存在之间并不能画等号,此在只是人的存在的本性。这就说呀,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此的”,也就是“在这里”的存在,试问谁不在这里呢?那么,在此,对你、我、他而言都是最基础的。在这里生存才是我们的根本的规定,对吧?除非我们没在场,没在这里,那我们就不在了。

这就有意思啦,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此”的存在,在西文里面往往与系动词“是”直接相关,就是“是什么”那个是,我们太常用了。譬如说这“是”某人,就是说:这个人就在这里。所谓“是”也就是“有”存在“在那里”,所以也有人把存在翻译为“是有”,说“是”就是“有”了,什么意思呢?只要我们说,你是谁,那么,你就存有了;说这是什么,那么,这个东西就存有了;说它在哪里,那么,那个它也就存有了。

除了“此在”的主流译法之外,Dasein还有各种译法,我再列举一下帮大家理解Dasein。有人翻译成亲在,也就是“亲临”此存在,这是源自儒家的亲和的在:我们常说老乡见面就觉得很亲,就是这个“亲”;Dasein也有人翻译为“缘在”,也就是缘分的在,这来自佛教的缘起的条件:我们常说见面就是有缘,就是这个“缘”。还有我的忘年交当代中国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就直接把Dasein翻译成达在,达到的达,Dasein就是达到的存在。这个达到的达与Dasein的Da的读音接近:Dasein就是“达在”!

我还有个译法,不同于“此在”那个在此的在,我觉得此在是一种空间性的译法,我建议把Dasein译成“时在”,也就是时间的“时”。所以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可以简称为《在与时》,那么,这本《在与时》的核心概念就是“时在”,“在与时”翻过来就是“时在”。但是,这个“时在”并不只是时间性存在的意思,因为呀,时间总是要用空间来刻度和度量的。我们看,中文意义上的“时”,是由日与寸两部分构成的,它的本意是什么呢?本意是太阳投影过程被刻度的那一刻,过去我们中国用日冕来计时,其实还原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插一根棍子在地上,观察太阳的照射小棍的影子就是可以计算时间了,这是人类计时的最原始方法。我们中文也有“时刻”这个词,其实呀,我们就活在“每时每刻”。

于是,活在当下这一刻,就是当下的在此。时间的“时”的中文原初含义,就是将时间加以空间化的当下在此,所以,我更愿意用时在去翻译Dasein。同时,我也不喜欢中文现在用的“时间”的说法,时间个说法恐怕是来自日本的外来语。所谓“间”就是间隙,这就有停顿,而“时”本然就是绵延的,时是无尽的绵延。空间倒可以用“间”来形容。时间本指目下、目前,由此出发,我所说的“时在”就是当下在此的存在,它本身就成为时空的综合体。

“向死而生”:死亡授意我们去找寻人生的意义

有个对Dasein的基本理解,那就可以继续推演下去了。既然我们说Dasein既有空间性也有时间性,那么,海德格尔就一定会从这两方面来加以界定Dasein的。从空间性来看,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是Dasein的世界,所以,Dasein就是存在于世界之中,我们是在此世界之中的存在;从时间性来看,我们生存的这个生命必然是走向死亡的,所以,Dasein就处于“向死而生”的过程之中的,我们是趋死的生。

所谓“向死而生”,这个中文词实在太准确了:我们是生的,但却是趋死的,趋向于死的,在时间的历程中日渐趋于死亡的。死亡无疑就是人生的终结嘛,那么,Dasein就是向着终结而得以日渐存在的,也就是一天又一天走向死亡的。死亡,无论是脑死亡还是心死亡,都是始终地“悬临”在每个人的未来终点上的,就像斯芬克斯之剑一般永远悬挂在人类的头顶。起码到如今,还没人能到“永生”,我们都必死无疑,但大多数人都珍惜生命,尤其是中国人更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那就向着人生的终结走下去吧!

于是乎,死亡便授意我们去找寻我们的人生意义,同时也迫使我们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生活究竟该往何处去?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人生存在问题了吗?李泽厚曾有个精妙的比喻,海德格尔的这种哲学,就是一种好似冒着枪林弹雨赴死的“士兵哲学”。当士兵为了胜利去赴死,那就使得向死存在的哲学,就具有了某种“崇高”的性质,如果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为了正义的话。

一个事实告诉大家:二战时很多战死的德国士兵口袋里都有一本《存在与时间》。这就又关系到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他于1933年加入纳粹党并且就任弗莱堡大学校长,离职后也并未退党,近些年来又有他的《黑色笔记本》被曝光了,揭露了海德格尔与纳粹之间的真实思想关联,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在二战之后接受审查时,海德格尔还曾试图自杀,这也许违反了存在主义者的“自我承担”的原则。确实,在海德格尔所追求的个体本真性与所崇尚的民族共同体之间也有通道,这位哲学巨擘也难逃对纳粹支持之指责。当年海德格尔评价希特勒《我的奋斗》时说:“一种相当确定的历史和人道主义学说正在向民众传播!”难怪当今德国哲学界对海德格尔普遍拒斥,以至于德国大学里关于海德格尔的课程都是鲜见的,这位德国大哲人却被当今德国哲学界“有意”遗忘了。

真令人感叹:哲人既能超越时代之外,但却又曾在时代之中,摆脱不了时代的影响,所谓纯而又纯的“纯粹哲学”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皆要与具体的人及其历史境遇直接相关。但向死而生的思想却留了下来:死亡正犹如黑洞,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卷入其中,终化为虚无!这就是为何《存在与时间》要寻求“大无”,大无就是无限大的无。这个空无的黑洞,始终吸引着人类的Dasein向死而存在。大家有这种体验没有,当你面对万丈深渊时内心升腾起的恐惧感的时候,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会凝视你!当我们凝视死亡时,死亡也会凝视着我们!

其实,海德格尔乃是从一始一终的角度,来揭示此在之“无”的,也就是从起点与终点的意义上来讲人生的虚无的。在终极的意义上,此在是始终向着死亡生成的,这就不同于中国人那种生生不息的观念,从而具有了某种悲观的色调。按照悲观主义的普遍论调,既然众生皆苦、幸福短暂,那么,存在就是错误的,那么生活与世界就不该存在。但海德格尔却反其道而行之,化悲观为乐观,我始终不觉得存在主义乃是一枝悲观主义的花朵,其中却有着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巨大的生存勇气。

《存在与时间》里就有一句名言:“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此在在这种可能性中彻底以它的在世作为本旨,由此,“此在的死亡是不能再此在的可能性”。我再用大白话来解释下:我们的此在就是以“活”为本的,我们都要活着吧,而死亡却是我们无法再活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变成必然性,这没错吧?于是乎,死是人的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还未死那就有任何可能,死了那任何可能性都没了。“最本己”就是最自己、本来的自己,它的通俗意思就是说:人什么都可以替别人做,或者被别人替,但是死亡本身,却谁也替代不了谁,我们只能自己去赴死,对吧?倒可以一命换一命,但是残存生命的那位,他要死的话,还是得自己去死!

“畏”:一种由活着而感受出来的无形的虚空

三十年前,初读《存在与时间》我就曾被“向死而生”深深震撼,如今再来重读这本经典中的经典,则又一次被海德格尔所感动,因为他把无或者虚无,阐释为在人类情调当中所揭示出来的世界的“无意义”。《存在与时间》开篇就明言本书要寻求存在的意义,但是揭示来、揭示去,却显露出整个生存世界并无意义,这才是整个存在主义的逻辑起点。既然世界都无意义了,活着还有什么劲呢?!

海德格尔可不这么看,活着当然有意义了,那还要从头说起,人的存在是从何种情境下生发出来的呢?先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此刻你的手机丢了,你什么感受?当然要去找呀!但是一天都没找到,结果怎样?这就关系到海德格尔所聚焦的两种基础性情绪:第一就是焦虑,第二则是无聊。

智能手机不是过去那种只是打电话的通信工具,它的全功能性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如果没有手机乘公交与打的士,我们可能连家都回不了,任何东西都无法购买,因为钱包的功能早就被替代了,由此只能焦虑了,因为缺乏生活资源而焦虑,没手机就没法活。但这只是暂时的失去,如果长期不依赖手机,你会发现微信上不了、网站刷不成了、影视无法看了,那么一种无聊的情绪就会袭来:没有手机,只能无所事事了。

无论是焦虑还是无聊,此情、此景形成的那种与自我遭遇的情态,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有趣的是,海德格尔就是从这种深度无聊的情绪当中,来开启他的哲学反思活动的,因为Dasein始终就是已经存在于人类之情中的。他解析人的存在的起点,就是从我们身处的这种“现身情态”开始的,所谓现身情态就是我们当下所身处的感受状态。《存在与时间》就以这种对存在的感受作为为出发点,它聚焦于怕与畏:害怕的怕与畏惧的畏,它们两个都是我们的“现身情态”,就是我们的身体所真实感受到的、那种活生生的生存情绪状态。

我问你:你害怕过吗?你畏惧过吗?怕与畏还真不同:怕总是有具体对象的,怕野兽、怕老师、怕水火,如此等等;畏却不是一般性的怕那种情感,畏是并无特定对象的,它的反面就是“大无畏”。我们内心的畏,乃是存在本身上的一种基础情绪,乃是我们整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一般化的情绪。面对人类必然结局的死亡,我们就心存畏惧。这最终畏使得我们无家可归,而我们却必须迎接它,然后才可以获得归家的机缘。所以,畏也就是人的本真的存在状态,因为畏所直面的乃是人类之死的那个“大的无”。

这种畏,在海德格尔那里就被看作“无”,因为它就是无意义的迷失时刻,“无”就是在畏当被中显现出来的世界的“无意义”。如果说,向死而生的那个死,乃是一种巨大的空无的话,那么,深陷于其中的畏,更是一种由活着而感受出来的无形的虚空。究竟该如何自我救赎呢?那就要通过畏、经由畏的无家而重新回家!

“道始于情”:人类的大道开始于人类的情感

实际上,在20世纪的洪流中,海德格尔提供出“道始于情”的另一种思路:道就是大道之道,情就是情感之情,这就是说,人类的大道就开始于人类的情感。道始于情,在海德格尔那里被显示为——道就开始于人类的“现身情态”。所以,海德格尔的暗藏的意思就是,人就不仅是理性的存在,而且也是一种有情的存在。

关键是直面无聊、直面畏惧,人究竟该怎么办?与其消极逃避,不如积极面对!海德格尔就是如此这般化消极为积极的,因为人类的基本情绪,揭示出了我们人类是“被抛弃”在这个世上的,也揭示出我们的存在都是“在世界中”的存在。我们的存在因而也具有了“世界性”。世界性就是说,也就是我们每时每刻地都在与这个世界打交道,我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逃离地球吧。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海德格尔本人,他究竟是怎么存在于世的呢?在二战后,海德格尔坚称自己与纳粹早就没有瓜葛了,但从1945年到1951年仍被禁止上讲台授课,也身处被孤立的窘态,此后才被某种程度上“恢复名誉”。

晚年的海德格尔还做了个决定,就是回到托特瑙山的黑森林去居住,他就在林旁小屋里面安度晚年。我曾在飞机上看过德国的那种黑森林,很多人也去瞻仰过哲学小屋。有心人还会找到那时在林间居住的海德格尔的照片,他几乎是一身素朴的打扮,经常拄着拐杖,特别是有一张他戴着领带、提着铁桶汲水的照片给我印象深刻。他居住的小木屋就在一片开阔的斜坡上,6米宽、7米长,海拔1150米。低矮的房屋只有三个房间,由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兼厨房组成。沿着狭长的山谷和陡峭的上坡,再上去就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黑森林当中去。

果然,这位具有农民气质的德国哲人,回到充满芬芳的大地之上从而如鱼得水,海德格尔可以被看作是一位“农民哲学家”,这与中国哲人的气质非常接近。根据他自己的描述:他的“这种哲学思索可不是隐士对尘世的逃遁,它属于类似农夫劳作的自然过程……当牧人一无所思,漫长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他还说:“夜间工作之余,我和农民们一起烤火,或坐在桌边时,通常很少说话。大家在寂静中抽着烟斗,偶尔有人说起伐木工作快结束了,昨夜有只貂钻进了鸡棚,有头母牛可能早晨会产下牛犊……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这是海德格尔自己的亲身回忆,由此可见哲学最终源于现实,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来自那片大地。

结语

是呀,海德格尔就这样成为一位孤独的思想者,他一次又一次散步于那片郁郁的黑森林之中,寻求一种关乎人类存在的“思考”。如果你走进过黑森林,你就会有切身感受,在其遮天蔽日的时候,实在是太黑了,只有一斑一斑的投影散落在地上。当我们穿越黑森林之际,常常会发现前方凸显出现一片空地,这片空地上居然没有遮阳树木,只有低矮的灌木,当我们从黑暗之际步入“林中空地”的那一刹那,就会有一种瞬间辉煌之感——我们通体都被阳光普照!海德格尔就用这“林中空地”来形容人的存在的“澄明”状态,我们可以闭着眼、伸开双臂,感受到阳光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存在变得澄明的本真状态,这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最后,以一段海德格尔最喜欢的诗人荷尔德林的名诗,来结束对海德格尔代表作的解读,海德格尔就是如此这般找寻“诗意”而“哲性”地栖居于世的,这句诗这样写道: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栖居在

这片大地之上!

撰稿:刘悦笛;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的愿景:

愿每一位母亲幸福三代人。

价值观:爱家;敬业;说到做到。

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的使命:

传播母亲智慧文化,

助力母亲内外兼修,

助力家庭健康成长,

助力家族美好传承。

来源:中国公民郑胜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