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6年后公司以学历造假辞退员工,法院:违法解除,赔22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6:12 1

摘要:时光荏苒,他在这家公司一待就是六年,从青涩到成熟,自认就算没有汗马功劳,也算得上是勤恳本分。

(一) 突如其来的“逐客令”

2017年春天,李明满怀憧憬地踏入了宏图公司的大门,成为一名职场新人。

时光荏苒,他在这家公司一待就是六年,从青涩到成熟,自认就算没有汗马功劳,也算得上是勤恳本分。

他怎么也没想到,在2023年1月12日那个寒冷的冬天,他会收到一纸冰冷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理由写得挺严重:“在工作期间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和严重失职”。这顶大帽子扣下来,把李明砸懵了。

他反复思量,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能让公司在临近春节时,如此决绝地将他扫地出门?

委屈、愤怒涌上心头,冷静下来后,他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要求宏图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共计221054.17元。

(二) 对簿公堂:公司的“三板斧”与苍白的证据

案件进入一审法庭。法律明确规定,像开除、辞退这类决定引发的官司,得由公司来证明自己做得对。

于是,宏图公司的代理人拿出了他们的“三板斧”,试图证明李明的“罪有应得”。

第一斧:陈年旧账——“检讨书”与“私拿公函” 公司说,李明在2019年写过一份检讨书,还曾在2022年6月私自拿取过公司公函。

法官仔细审视了这些证据,发现了问题:

1. 时间不对: 检讨书是2019年的事,私拿公函发生在2022年6月,而且公司当天就知道了。

如果这真是严重问题,为什么当时不处理?非要等到2023年1月,才旧事重提,拿来当作开除的理由?这不合常理。

2. 证据不足: 对于“私拿公函”,李明当庭否认。公司提供的监控视频也模模糊糊,根本看不清楚李明拿的到底是不是公函。

法律讲究“谁主张,谁举证”,公司说人家拿了,又拿不出铁证,这指控自然立不住脚。

法院认为,公司没能证明这些几年前、甚至几个月前的事情,和他们2023年开除李明之间有必然的、合理的关联。这第一斧,劈空了。

第二斧:致命一击?“学历造假”疑云 眼看前两招效果不佳,公司抛出了自认为的“重磅炸弹”——他们声称李明“虚构学历”!

公司说,李明简历上写的毕业院校是“某大学2”,但他实际毕业的“某大学1”根本不具备颁发本科学历的资格,所以李明入职时就提供了虚假信息。

这一招听起来挺吓人,但法官一分析,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证书是真的: 李明入职时,老老实实向公司提交了“某大学1”的毕业证书原件,证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四年制本科学习”。这证书本身不是伪造的假证。

公司未尽审查义务: 招聘员工,核实学历是用人单位的基本责任。李明已经把真证书给你看了,整整六年时间,宏图公司干嘛去了?

为什么在多次续签合同的时候不提?六年了,才突然说“哎呀,我们发现你这个学校好像不行”?这反射弧是不是太长了些?

无法胜任工作? 更重要的是,公司完全拿不出证据,证明李明因为学历问题无法胜任工作。事实上,李明干了六年,这本身就是他能够胜任岗位最直接的证明。

于是,这记看似凶猛的“第二斧”,因为公司的“后知后觉”和证据链的缺失,也哑火了。

(三) 一审判决:公司违法,赔偿!

综合来看,一审法院认为,宏图公司开除李明的所有理由都站不住脚,属于 “缺乏事实依据” 的解除。

白纸黑字的判决书下来:宏图公司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必须依法向李明支付那笔二十多万元的赔偿金。

(四) 公司不服,二审再辩

宏图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了上诉。二审法庭上,他们又把那“三板斧”舞了一遍。

二审法官的洞察:

1. 关于学历: 二审法官看得更透。他强调,李明提交的是真实毕业证,不存在欺骗。

关键在于,宏图公司作为用人单位,有审慎核查的义务。人家把证书给你看了六年,你都不核实,现在才来说事,这理由“缺乏依据”。

2. 关于兜售答案: 公司说李明曾向学员兜售答案,但空口无凭,全程拿不出任何证据。他们提到的那份“检讨书”,里面也根本没有李明承认此事的内容。

3. 关于私拿公函: 和一审一样,那个模糊的监控视频,根本无法证明李明拿的就是公函。公司再次承担了“举证不能”的后果。

(五) 终审落槌:正义不倒

最终,二审法院做出了庄严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宏图公司的解除行为,被两级法院一致认定为违法解除。

案号:(2025)京01民终8587号 (为保护隐私,人物均为化名)

这场历时不小的官司,给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提了个醒:

对于公司而言: 管理权不是“任性权”。处理员工,尤其是解雇这样的“极刑”,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想用“莫须有”的罪名或者“翻旧账”的方式处理员工,法律是不会支持的。

同时,用人单位的审慎审查义务必须在入职环节完成,事后“找补”,为时已晚。

对于劳动者而言: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就像李明一样,面对不公,冷静应对,法律会给出公正的裁决。

李明的故事结束了,他拿回了自己应得的赔偿。但这个案例,如同一个警示钟,在职场中长久回响。

来源:秦姑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