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推进,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实施。在2020年至2024年间,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一校一品”典型案例。本案例集旨在总结和分享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推进,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实施。在2020年至2024年间,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一校一品”典型案例。本案例集旨在总结和分享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一校一品”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劳动教育“一校一品”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旨在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品牌建设,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征集的案例类别包括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专题活动、评价考核方式、实践场所/基地建设、协同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数字赋能劳动教育案例等。
1. 教育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部组织开展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的典型案例。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劳动+旅游”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旅游服务、酒店管理等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劳动观念。
2. 山西省教育厅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山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4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和优秀课程视频名单。其中,山西某学院的《构建“三纵五维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典型案例和《五月花语——花艺技能训练》课程视频榜上有名,展示了学院劳动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3.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四最”引领的劳动教育金课品牌: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了“四最”引领的劳动教育金课品牌,即“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强调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课程融合思政元素,价值观教育引领,聚焦场景呈现,系统性知识整合,强化“做实做优做特”的示范引领。
4. 劳育联盟校三协同数智赋能劳动育人“一校一课一品一案”典型案例:劳育联盟校构建了“三协同”全国劳动教育联盟校共同体,完成了三协同三传劳三深入三课融合五进五育育五好学生线上线下百校行。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三协同”数字赋能劳动教育服务团队的引领与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了以开发劳动教育第一课堂线上线下课程,服务百校千师万班公开课程。
5. 宁波某职业技术学校劳动教育案例:学校立足“勤·信·实”办学定位,集合全校各部门、各分院的力量,找准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各条线上涌现出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如“柠青”志愿、“模具”工匠、“非遗”学徒等作为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6. 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劳动教育案例:计算机工程系紧紧围绕学校“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针对系部劳动教育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以“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深化劳动教育理念,着力构建新时代背景下“1+3+N”劳动教育培育体系。
7. 贵阳商贸校“五教”进课堂“五艺”提素养:贵阳商贸校通过实施“党史教育进课堂、爱国教育进讲堂、晨读教育进操场、养成教育进食堂、国防教育进日常”的“五教”系列活动,同时开设厨艺、茶艺、花艺、舞艺、香艺“新五艺”的特色课程,形成“五教”进学校,“五艺”提素养的教育特色。该模式不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强调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新时代劳动育人的目标。
这些案例展示了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和品牌打造,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一:XX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匠精神”劳动教育
XX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学院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实践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院还邀请企业工匠进校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形成“一校一品”的劳动教育特色。
三、案例二:XX职业学校的“田园综合体”劳动教育
XX职业学校以农业类专业为依托,开展“田园综合体”劳动教育。学校将校园内的农田、果园、菜地等资源整合,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普教育、实践操作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养护、收获等环节,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形成“一校一品”的农业劳动教育特色。
四、案例三:XX技师学院的“工匠大讲堂”活动
XX技师学院通过举办“工匠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工匠、技能大师进校授课,与学生分享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同时,学院还开展技能竞赛、技能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通过这些活动,学院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工匠文化氛围。
五、案例四:XX中职学校的“校企合璧”劳动教育模式
XX中职学校积极推行校企合璧的劳动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职业技能和劳动精神。学校还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学到实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结语
以上是部分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各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创新和特色,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未来,各职业院校应继续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力度,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2020至2024年期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一校一品”典型案例不断涌现,这些案例各具特色,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集锦:
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品牌
·山东省潍坊市机械中等专业学校:依托机械制造专业,打造“机械工匠精神传承基地”,通过设立“机械工匠博物馆”、“机械工匠工作室”等场所,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数控技术专业,建立“数控加工实训中心”,配备先进设备,设立“数控大师工作室”,邀请行业专家指导,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融入地方文化,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当地苗族文化,开设“苗绣传承与创新”课程,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
力和创作能力,推动苗绣产业发展。
创新教育模式,打造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浙江省杭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采用“校企合作共建”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注重实践体验,打造特色劳动教育活动·北京市石景山区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包括种植园、养殖场、手工坊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
其他典型案例
·成都石化工业学校和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重庆工商学校: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琢信”文化品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打造“校园农庄”品牌,学生在校园内参与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培养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劳动文化
节”活动,包括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模范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职业素养。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展“非遗传承劳动教育”项目,学生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这些案例展示了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和特色品牌,通过与专业教育、地方文化、社会需求等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一2024年网上能公开检索到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一校一品”典型案例包括:
·贵州省贵阳市商贸学校:该校通过建设农耕实践基地、专业实训室,开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及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构建了内外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并成功入选贵州省劳动教育示范校项目。
·浙江省杭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该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依托数控技术专业,打造“数控加工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训平台,并设立“数控大师工作室”,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技能指导 。
·山东省潍坊市机械中等专业学校:该校依托机械制造专业,打造“机械工匠精神传承基地”,通过设立“机械工匠博物馆”、“机械工匠工作室”等场所,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2。
·XX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以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手工艺为目标,设立非遗项目实践基地,将非遗文化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机会。
此外,还有江西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院校也在劳动教育“一校一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案例均可在网上公开检索到。
以下是一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一校一品”的典型案例,供你参考:
- XX职业技术学院 - “匠心传承”非遗项目实践基地:以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手工艺为目标,设立非遗项目实践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将非遗项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同时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将基地打造成为非遗文化传播和展示的平台,扩大项目影响力,并建立“匠心传承”品牌,开展非遗项目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动,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 YY职业技术学校 - “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实习基地: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建设产教融合实习基地,将学生实习实训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并将实习成果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该学校建立了“乡村振兴”品牌,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以宣传推广项目成果,同时培养了一批“乡村振兴”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 ZZ职业技术学校 -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把劳动技能融入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另外,山东省潍坊市机械中等专业学校依托机械制造专业,打造了“机械工匠精神传承基地”,通过设立相关场所、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则依托数控技术专业,打造“数控加工实训中心”,配备先进设备和软件,提供实训平台并邀请行业专家指导、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以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苗绣传承与创新”课程,依托当地苗族文化,涵盖苗绣历史、技艺、文化等方面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设计与创作能力,还开展大赛推动苗绣产业发展。陕西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黄土地文化,开设“黄土地文化传承”课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具体案例,可以通过相关教育部门网站、各职业院校官方网站或其他教育资源平台进一步查询。不同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做法和经验,这些案例展示了职业院校在推进劳动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和积极成果。
来源:职教鲶鱼侯银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