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全球半导体巨头摩托罗拉,在以色列设了第一个半导体研发中心,那时候以色列刚结束建国初期的动荡,工业基础还在搭,摩托罗拉来这,不光带了先进技术和研发思路,更像播了颗“种子”,把半导体的基因留在了这里。
提到以色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创业之国”,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才2万平方公里的中东小国,现在已经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里绕不开的角色。
截至2025年,它有差不多200家半导体企业,一年出口额超100亿美元,还占了全国出口额的5%,尤其是全球计量检测领域,它一家就占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
说实话,能从“靠创业出圈”变成“半导体强国”,以色列这几十年的路走得挺有章法,从“外来技术种子”到“全球技术玩家”,以色列用20年搭好架子
那年全球半导体巨头摩托罗拉,在以色列设了第一个半导体研发中心,那时候以色列刚结束建国初期的动荡,工业基础还在搭,摩托罗拉来这,不光带了先进技术和研发思路,更像播了颗“种子”,把半导体的基因留在了这里。
本来想只说摩托罗拉的“启蒙作用”,后来发现更关键的是以色列自己接住了,当时它已经有希伯来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些顶尖学校,培养了不少理工科人才,不然再先进的技术也没人落地。
到了1974年,微软也来凑了热闹,在这设了研发中心,慢慢把半导体和软件技术捏到一起;1979年更关键,国家半导体公司在这建了晶圆厂,这下以色列不光能搞研发,还能自己造芯片了,算是补上了“研发+制造”的第一块短板。
真正让以色列半导体站上全球舞台的,是1984年,那年英特尔以色列团队搞出了8088处理器,后来这芯片直接用在了IBM早期的个人电脑上,要知道当时PC产业刚起步,这芯片等于是帮全球PC发展踩了油门。
一年后英特尔干脆在这建了晶圆厂,把研发和制造绑得更紧,老实讲,这步棋让以色列彻底跳出了“别人的研发分支”定位,变成了英特尔全球战略里的核心节点,这种身份转变,比单纯搞出一个技术更重要。
再往后,本土企业也开始发力,1990年伽利略公司搞出了闪存文件系统,还做了DiskOnChip和DiskOnKey,前者用在路由器、机顶盒上,后者就是咱们现在用的U盘的雏形。
这一下把数据存储从“笨重的硬盘”变成了“小巧的芯片”,现在看可能觉得平常,但在当时,算是彻底改变了存储设备的形态。
有了早期的技术和人才积累,以色列半导体后来的玩法更有意思,靠跨国巨头和本土初创企业一起发力,形成了“双轮驱动”的模式。
先说跨国巨头这边,英特尔算是最典型的,1974年进以色列后,不光在海法搞了研发中心,还在基利亚特・加特建了先进晶圆厂。2017年它花153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的Mobileye,这家公司是做ADAS芯片的,就是让汽车能“感知环境”的技术,现在不少车企的自动驾驶功能,用的还是它的技术。
2019年英特尔又收了HabanaLabs,这家是搞AI芯片的,补了自己在AI硬件领域的短板。除了英特尔,英伟达、高通这些巨头也没闲着。
2020年英伟达花69亿美元收了Mellanox,这家公司做的高速数据互连技术,刚好适配AI训练、高性能计算的场景;2021年高通收了Autotalks,它的车联网通信芯片能让车和车、车和路边设施实时传数据,现在宝马、奔驰的自动驾驶车型都在用。
搞不清为啥有些地方总想着“拒绝外资”,以色列反而主动跟巨头合作,既拿到了钱和渠道,又让本土技术能快速落地,这种“借船出海”的思路,其实挺聪明。
本土企业这边也没掉队,有像高塔半导体这样的上市公司,专门做模拟集成电路制造,射频、功率管理芯片在全球都有份额;还有Nova公司,做芯片计量检测设备,全球差不多15%的半导体工厂都在用它的产品。
更厉害的是初创企业,比如Hailo,2024年刚融了1200万美元,新出的边缘AI芯片能支持生成式AI推理,现在安防摄像头、工业机器人上都能用;还有InnovizTechnologies,做车载LiDAR的,跟大众签了量产合作,2024年就卖了50万台。
很显然,以色列的本土企业不跟巨头“抢赛道”,而是盯着巨头没覆盖的细分领域,上市企业守着“重技术、长周期”的制造、检测环节,初创企业盯着AI、自动驾驶这些新兴需求,两边互补,反而把产业生态做全了。
以色列能在半导体领域站稳脚,靠的是四个核心支柱,说穿了就是“能砸钱、有人、有生态、有巨头帮衬”。它的研发投入占GDP的4.3%,全球第一,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更是占了产业营收的25%,毫无疑问,半导体这行就是烧钱的主,以色列敢砸钱还能砸到点子上,不像有些地方钱花了没见着成果。
人才方面更不用说,整个产业有4.5万从业者,70%都在跨国研发中心工作,85%有硕士以上学历。
更特别的是,以色列的军事领域会培养不少电子通信、图像处理的人才,这些人退伍后转去做芯片,刚好对口,等于是把军事技术“民用化”了,这种优势别的国家还真难复制。
但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人才流失,现在网络安全、量子计算这些行业给的工资,比半导体高30%还多,2024年以色列半导体人才流失率都升到12%了。更何况半导体对高端人才依赖度特别高,要是人跑了,创新速度肯定受影响。
美国对先进芯片设备搞出口管制,以色列有些初创企业想拿EUV设备都难;再加上本地区域冲突多,2024年全球资本对以色列初创企业的投资都少了18%,海外订单延迟率也到了25%,这对靠出口和外资的半导体产业来说,可不是小事。
还有制造环节的短板,以色列就高塔半导体几家做制造的,先进制程还得靠进口,2024年制造环节的营收只占产业总营收的15%,远低于设计环节的55%。
无奈之下,以色列也没硬凑“全产业链”,而是盯着设计、研发这些擅长的领域,把优势做深,这种“不贪大求全”的思路,其实反而让它在全球产业链里更有不可替代性。
如此看来,以色列从“创业之国”到“半导体强国”,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找对了自己的位置。
虽然有人才、供应链这些挑战,但只要守住创新的根,在AI芯片、边缘计算这些新兴赛道里继续发力,它在全球芯片版图里的分量,只会越来越重。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