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46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先生今年42岁,是一名外企职员,平时工作忙应酬多,饮食也随意。上个月体检报告显示他患有轻度脂肪肝,医生提醒他:“脂肪肝不是胖子的专利,也不是小毛病。如果继续放任不管,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听到“肝硬化”三个字,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最关心的是:“我到底该怎么吃?哪些东西不能碰?”
其实,这正是很多脂肪肝患者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脂肪肝,顾名思义,就是肝脏内部堆积了过多的脂肪,超过肝重的5%。它一开始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绝不是“没感觉就没事”。
医学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其中,前者较为常见,但若不控制,脂肪长期刺激肝细胞,可能引发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据《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3年版)》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30%,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换句话说,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肝脏正在悄悄变“油”。
而一旦发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阶段,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恢复几率也大幅下降。
许多脂肪肝患者在治疗上走入了一个误区:吃几片护肝药,却不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其实,饮食控制才是治疗脂肪肝的“第一要务”。
尤其是以下4类食物,一旦确诊脂肪肝,就该坚决戒掉,否则治疗再积极也可能前功尽弃。
1.高糖饮料
奶茶、可乐、果汁饮料、能量饮料……这些饮品不仅含糖量惊人,而且吸收速度快,极易转化为内脏脂肪,直接加重肝脏负担。
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入1瓶含糖饮料,脂肪肝的风险可增加约60%。
特别是果葡糖浆,它常被添加在各类饮料中,是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元凶。
2.油炸食物
炸鸡、薯条、油条、炸酱面……这类食物不仅热量高,而且富含反式脂肪酸,会促进脂肪在肝脏的沉积。
更严重的是,油炸过程还会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对肝细胞具有潜在毒性。长期摄入,脂肪肝可能一步步演变为脂肪性肝炎。
3.动物内脏与高胆固醇食品
猪肝、肥肠、蛋黄、虾膏等虽然美味,却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会影响胆汁代谢,增加脂质代谢紊乱的几率。对于已经存在脂肪沉积的肝脏来说,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4.精制碳水化合物
白米饭、白面包、甜点、蛋糕等精制碳水,升糖指数高,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促进脂肪合成和堆积。
医学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的核心机制之一。越是吃得精细,肝脏越容易“被油包裹”。
很多人误以为脂肪肝是胖人的“专利”,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越来越多的正常体重甚至偏瘦人群也查出脂肪肝。医生总结出以下几类高风险人群:
久坐少动者:长时间缺乏运动会降低基础代谢,容易促使脂肪在肝脏沉积。
饮食不规律者:经常暴饮暴食、三餐不定、夜宵不断,极易紊乱代谢。
高糖饮食者:甜食摄入过多,即使体重正常,肝脏脂肪含量也可能超标。
有代谢病史者:如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人群,患脂肪肝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体检报告上的“轻度脂肪肝”,绝不是一句“没事”的安慰,而是一种身体发出的预警。
治疗脂肪肝,不能只靠“忌口”。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让肝脏“瘦”下来。
1.规律运动
建议每周坚持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内脂肪含量。
研究显示,坚持运动3个月,可使肝脂肪含量下降20%以上。
2.减重但不节食
肥胖是脂肪肝的重要诱因。但不建议极端节食式减肥,以免肌肉流失、代谢紊乱,反而加重肝脏负担。
建议每月体重减少不超过5%,以均衡饮食+运动为主。
3.控制三高指标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密切相关。控制这三个指标,有助于减少脂肪在肝脏堆积。
4.定期复查肝功能
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建议每年进行1-2次肝功能检查和腹部超声,监测疾病进展。
好消息是: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
前提是你得尽早发现、尽早干预、严格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到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时,治疗难度将成倍增加。
就像医生常说的那句话:“别等肝出问题了,才想起它的辛苦。”
如果你已经被诊断为脂肪肝,不要心存侥幸,也不要拖延观望。从今天起,从三餐做起,给肝脏“减负”,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
参考资料:
[1] 《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脂肪肝防治知识专栏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共识》.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3年第31卷第6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一个人的医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