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时,傅作义是华北“剿总”总司令,手握50万大军;而陈长捷是天津警备司令,统领13万守军,两人不仅是同乡,更是多年的袍泽关系。
1959年12月,北京初冬的寒风沁入骨髓,而傅作义的家中却暖意融融。
原来,今天他要邀请一位重要的客人,也是昔日老战友陈长捷。
只见傅作义不时抬头望向门口,直到传来敲门声,他连忙起身迎了出去,陈长捷如约而至。
只不过两人在握手的瞬间,都有些沉默。
“捷三,委屈你了。”
傅作义看着陈长捷鬓边的白发,轻声说道。
陈长捷的手有些颤抖,顿了顿才缓缓开口“宜生兄,按我过去的脾气,今天这顿饭,我是不会来的。”
这就奇怪了,陈长捷为何这般说辞?难道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1949年1月的平津战役。
彼时,傅作义是华北“剿总”总司令,手握50万大军;而陈长捷是天津警备司令,统领13万守军,两人不仅是同乡,更是多年的袍泽关系。
其实早年在晋军时,陈长捷就曾是傅作义麾下的得力干将,傅作义对他的评价是“骁勇善战,有军人风骨”。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平津告急。蒋介石多次电令傅作义率部南撤,傅作义却陷入两难:南撤则受制于蒋,西退绥远则根基不稳,坚守平津又恐难敌解放军。
由此,天津的防守成了关键。
于是傅作义找陈长捷谈话时,拍着他的肩膀说:“捷三,天津是北平的门户,也是海口退路,你务必守住,我会派兵接应你。”
陈长捷也信誓旦旦地说“宜生兄放心,天津城防我已加固半年,就算解放军来攻,我也能守三个月!”
不过,他确实也做了充足准备:环城挖了10米宽的护城河,河里灌满水,岸边布满铁丝网和地雷,城墙上修了密密麻麻的碉堡,还把城内的粮食和弹药集中到核心区域。
因为在陈长捷看来,军人的天职就是守土,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能轻言放弃。
然而谁知道,战局的发展却远超两人的预料。
就在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34万大军兵分多路,很快用坦克和火炮撕开防线。
而陈长捷在指挥部里度日如年,无奈之中,他给傅作义发急电求援,但得到的回复却是“再坚持几日,我正与解放军谈判”。
“谈判?那我们在天津拼命算什么!”陈长捷非常愤怒,将电报狠狠摔在地下。
第二天凌晨,解放军攻破天津城,陈长捷的指挥部被包围。当时部下劝他突围,他却不肯:“我是警备司令,城在人在,城破人亡,这是军人的本分。”
最终,兵败如山倒的陈长捷放下武器被俘而傅作义,却在北平与解放军谈和平解放的事宜。
就在1月21日,傅作义签署和平协议,北平和平解放。当消息传到陈长捷那里, 他沉默了很久,然后气愤地说:他出卖了我。
此后,被俘后的陈长捷,先后被关押在河北、北京的战犯管理所。起初,他抵触情绪很强,拒绝写悔过书,甚至对管理人员说:“我是国民党将领,守土有责,战败被俘是本事不如人,没什么可悔的!”
针对这样情况,管理所的同志没有强迫陈长捷,只是给了他很多关于新中国的书籍,还让他看报纸、听广播。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管理所组织战犯们进行讨论。当时有人说“美国军事实力强,中国打不过”。
哪知陈长捷一听立马拍了桌子怒吼道:当年我们在长城抗战,装备比日军差远了都敢打,现在有共产党领导,怎么就打不过美国?”
可以说这番话让所有人感觉吃惊意外,而陈长捷自己愣了愣——原来他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始终有着对国家的牵挂。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管理所人员耐心细致的教育,陈长捷的思想也逐渐发生改变。
于是,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早年参加北伐,抗击日军,也曾为国家做过一些事;可后来跟着国民党打内战,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让多少士兵白白牺牲。
有一次,陈长捷看到报纸上报道傅作义在水利部的工作,说他带着人在黄河大堤上抢修工程,保护了沿岸百姓的事情,不禁叹了口气:“宜生兄是真的为百姓做事了,我却还在这里钻牛角尖。”
从那时起,陈长捷更加注重反思过去,并且积极改造最终于1959年9月,作为新中国首次特赦战犯被释放。
当走出管理所的那天,陈长捷激动不已,他抬头看着蓝天,说了一句:“十年了,我终于能做个正常人了。”
据悉,特赦后的陈长捷被安排住在北京的一处招待所。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傅作义的请柬。
说实话,当他看着请柬上“傅作义”三个字,时确实心里五味杂陈,最终,他还是决定去赴这场迟到了十年的饭局。
在饭桌上,傅作义给陈长捷夹了一块红烧肉:“捷三,你以前最爱吃这个,尝尝看,还是当年的味道吗?”
陈长捷接过筷子,放进嘴里,点了点头:“味道没变,就是比以前清淡了些。”傅作义笑了:
“现在是新中国了,要提倡简朴,不能像以前那样铺张。”
说着,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就这样,两人边吃边聊,气氛轻松融洽,话题也慢慢回到了1949年的天津。
“宜生兄,当年我在天津死守,不是不听你的话,是我觉得,军人不能临阵退缩。后来城破被俘,我心里确实怨过你,觉得你要是早点下决心,或者早点给我明确的命令,天津也不会打得那么惨。”
“捷三,我知道你心里的委屈。当年我确实犹豫了,一边是蒋介石的压力,一边是北平的百姓和文物,我怕打起来,北平就毁了。”
”当时给你发的电报,其实是想让你再坚持几天,等我和解放军谈妥,让天津也和平解放。可我没料到,解放军攻得那么快,也没料到你会打得那么坚决。”
“捷三啊,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很愧疚。每次去天津考察水利,看到那里的高楼大厦,想到当年牺牲的将士和百姓,我就睡不着觉,想当年其实我们都选错了队伍…”
听着此话,陈长捷慢慢红了眼眶,轻声说:“宜生兄,我现在明白了。你当年的选择是对的,我以前太固执,总觉得军人的荣誉就是战死沙场,却忘了,军人的根本是保家卫国,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相逢一笑泯恩仇,两位老兵的家国情怀可见一斑。
后来,陈长捷的心态彻底变了,而傅作义也给有关部门写了信,推荐他到文史馆工作,让他整理近代军事史料,而陈长捷欣然接受,开启了新的征程。
据悉,陈长捷在文史馆里写了很多关于晋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史料,而其中专门有一章写天津之战。他是这样写的:
“我当年坚守天津,是出于军人的职责,却未能看清历史的潮流。傅作义先生的和平选择,挽救了北平,也为天津的百姓减少了牺牲。我们这些老兵,应该放下过去的恩怨,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8年,陈长捷因病离世。临终前,他让家人给傅作义带了一句话:“谢谢宜生兄当年的那顿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情怀。”
可以说当傅作义听到这句话时,瞬间泪流满面,这泪水里有怀念也有释然,这意味着陈长捷终于真正放下了过去,也真正理解了他当年的选择。
来源:寻史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