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觉得甲亢就是脖子变粗,其实这种认识太片面了。我在内分泌科工作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患者拖到心脏出问题才来就诊。甲亢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严重,它就像一个隐形的破坏者,悄悄影响着身体的每个角落。
很多人觉得甲亢就是脖子变粗,其实这种认识太片面了。我在内分泌科工作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患者拖到心脏出问题才来就诊。甲亢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严重,它就像一个隐形的破坏者,悄悄影响着身体的每个角落。
甲状腺这个小东西,位置在脖子前面,看起来像只蝴蝶。别看它个头不大,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是管着全身的新陈代谢。一旦它"亢奋"起来,激素分泌过多,整个身体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
心跳加速、手抖、怕热、体重下降,这些都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说到底哪些人容易中招?女性朋友要特别留意,发病率是男性的5-10倍。
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更要当心。家里有甲状腺疾病史的,风险会增加不少。我有个患者,她妈妈和姐姐都有甲亢,她自己30岁也确诊了。遗传因素占了很大比重,基因这东西真是没办法。
压力大是个重要诱因。现代人谁没压力?加班熬夜、房贷车贷、孩子教育,哪样不让人焦虑。长期精神紧张会扰乱免疫系统,给甲亢可乘之机。
我见过一个女白领,连续加班三个月后突然暴瘦,一查就是甲亢。碘摄入也是个学问。很多人以为多吃海带紫菜好,其实不然。碘摄入过多反而会诱发甲亢。沿海地区的朋友本来就吃海鲜多,再额外补碘就过了。内陆地区倒是要注意碘缺乏。这个度真不好把握,最好查查尿碘水平。
感染也是个导火索。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紊乱,可能攻击自己的甲状腺。有些人感冒发烧后突然出现甲亢症状,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平时增强体质,少生病也很重要。
药物因素不能忽视。含碘的药物,比如胺碘酮这类心脏病药,长期服用要定期查甲功。还有些减肥药里含有甲状腺激素,千万别为了瘦下来乱吃药。我遇到过吃减肥药吃出甲亢的,得不偿失。
怀孕也是个高危时期。产后一年内是甲状腺疾病高发期。激素水平剧烈变化,免疫系统重新调整,容易出问题。产后妈妈如果出现烦躁、心慌、消瘦,别都归咎于带娃累,查查甲功很有必要。
吸烟这个坏习惯也会增加风险。尼古丁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吸烟者患甲亢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出近一倍。戒烟不仅对肺好,对甲状腺也是保护。
现在说说哪些症状需要警惕。心血管症状最常见也最危险。心慌心悸是早期信号,静息心率超过90次/分就要注意了。有些患者会出现房颤,这可不是小事,容易形成血栓引发中风。
神经系统症状也很明显。手抖是典型表现,拿筷子、写字都困难。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发脾气。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也很常见。有个患者跟我说,他老婆都不认识他了,脾气变得特别暴躁。
消化系统的改变往往被忽视。食欲增加但体重下降,这种矛盾现象要重视。大便次数增多,一天三四次甚至更多。有些人还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代谢症状最让人困扰。怕热多汗,夏天简直是煎熬。皮肤潮湿,头发变细变脆。女性月经紊乱,男性可能出现性功能下降。这些都是激素水平失衡的表现。
眼部症状不能小看。眼球突出是典型的Graves病表现。眼睛干涩、畏光、流泪增多。严重的会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保护好它很重要。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多个症状同时存在,赶紧去医院。抽血查甲功五项就能确诊,简单方便。TSH降低、FT3和FT4升高就是甲亢的典型表现。
日常预防其实不难。保持规律作息,别总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让身体有充分休息时间。学会调节情绪,压力大的时候找人聊聊,运动运动都是好办法。
饮食上要注意平衡。海产品适量吃,别过量。加碘盐要根据地区选择,沿海地区可以选无碘盐。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少喝。
定期体检很重要。每年查一次甲功,早发现早处理。有家族史的更要重视,半年查一次都不为过。女性在备孕、孕期、产后都要监测甲功。
运动要适度。剧烈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甲亢患者要避免。散步、瑜伽、太极这些缓和运动比较合适。运动时间选在早晚凉爽时段,避免中暑。
环境因素也要注意。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医院做CT检查要告知医生病史。远离化学污染,新装修的房子要充分通风。生活环境保持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甲亢不是绝症,规范管理完全可以控制。关键是要重视,别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后悔。早诊断、早干预、规律复查,这九个字要记牢。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需要自己守护。了解疾病、识别症状、及时就医,这是对自己负责。甲亢虽然麻烦,但只要积极面对,生活质量不会受太大影响。
记住一点,任何不适都是身体在求救。别硬扛,别忽视,该看医生就看医生。健康这件事,预防永远比治疗重要。关注身体信号,定期检查,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甲亢就不会轻易找上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2):124-135.
[2]滕卫平,单忠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8):689-694.
[3]李小英,王卫庆.甲状腺疾病的预防与早期识别[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4):267-271.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生活健康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