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甘孜州甘孜县,金穗压弯青稞秆,风吹麦浪谷满仓,一台台收割机发出幸福的轰鸣;凉山州盐源县,彝族阿妈把收割的苦荞捆成一堆堆荞垛,喜笑颜开;宜宾市兴文县,苗族小哥望着金黄的稻田,动情唱响《美丽的石海》……不同地域,各族群众共享同一份丰收的喜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甘孜州甘孜县,金穗压弯青稞秆,风吹麦浪谷满仓,一台台收割机发出幸福的轰鸣;凉山州盐源县,彝族阿妈把收割的苦荞捆成一堆堆荞垛,喜笑颜开;宜宾市兴文县,苗族小哥望着金黄的稻田,动情唱响《美丽的石海》……不同地域,各族群众共享同一份丰收的喜悦。
四川是民族工作大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全省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568.8万人。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四川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最强向心力,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喜获丰收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进一步健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四川始终坚持在省委统一领导下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省委统一战线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坚持在领导小组框架下开展。同时,我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纳入干部考察考核和巡视巡察,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加大社会教育力度,牢固树立“四个与共”“五个共同”的共同体理念。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是“进行时”。2024年,省级层面印发相关文件,就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明确责任分工;2025年,全省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暨省民委委员单位联席会议首次召开并常态化运转,印发《四川省民委委员制工作规则》……在四川,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
为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要求,四川还制定了一系列“引才、育才、稳才”倾斜政策,有效壮大民族地区基层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深入实施民族地区组织和政权建设“强基工程”,大力实施巩固提升基层基础攻坚行动。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计划用3年时间分步实现省内140余所高校宣讲全覆盖,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品牌……今年以来,四川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巡回讲堂”三年行动,以故事化、互动式、实感化等宣讲形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感可及,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形有效。
近年来,四川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搭平台拓载体,以文体活动、文艺精品创作为切入点,增进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组织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集中展示我省民族文化艺术成果,端出一场民族文化艺术盛宴;打造歌舞剧《牦牛革命》《长征长征》《彝海结盟》,电影《索玛花开》《阿莫阿依》《天宝》,话剧《追逐太阳的格桑花》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举办四川省第十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泛开展“同运动·一家亲”活动,覆盖全省众多学校、村寨、社区等。
深化理论研究,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命名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5家、研究培育基地5家;连续4届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学术研讨会;建立省级民族工作专家智库;创办《中华民族论丛》辑刊,高质量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四川民族地区文书史料汇编》等。此外,省民族宗教委还与省文物局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文物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深度融合。
创新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思想基础。聚焦舆论传播体系建设,连续3年组织“石榴花开天府情·中央主流媒体四川行”集中采访活动,不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四川故事;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大型唐卡《红船精神》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同时,聚焦加强教育引导,以四川省“理响巴蜀”进基层巡回宣讲活动、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相关活动等为契机,推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建设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教育平台;在全省范围命名10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连续举办全省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舞台剧展演、汉彝汉藏双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此外,我省还在民族地区持续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及“学前学普2.0行动”,推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传承羌绣技艺
聚焦高质量发展要务
高位推动整体谋划,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非遗技艺展演、民族美食品鉴、生态摄影展……“天府石榴情·蜀韵湾区行”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暨优质文化和旅游项目联合推介周活动走进广东深圳。政府代表、企业精英等齐聚一堂共话合作,促进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深度对接。
四川聚焦全省发展战略高位推动、整体谋划,多措并举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经济实现平稳增长。2024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3.4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涉藏州县经济总量站稳新台阶,GDP保持在“千亿大关”以上。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方面,多条涉民族地区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甘孜、阿坝、凉山“州州通高速”梦想照进现实,阿坝、凉山更是迈入“动车时代”。能源方面,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等一批水电项目投产发电,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方面,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高质量推进。
产业发展,特色农牧业规模不断壮大。攀西晚熟芒果产业带、安宁河流域优质特色水果产业带……全省民族地区大力培育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不断向相关区域覆盖。围绕高原特色产业,全省民族地区已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4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45个,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91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1个,成为保障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压舱石”“保险杠”。
民生保障更暖心。近年来,一大批民生工程项目在民族地区实施,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育幼、供暖供水等方方面面。如医疗卫生领域,全省民族地区目前已创建三级医院36家,二级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
文化惠民巡回演出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全方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生活着汉、彝、傣、土家等20个民族的群众。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陆学英的带动下,社区成立了“榴小籽”志愿服务队,吸引600余名各族居民积极加入。
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四川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快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已培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1个、模范个人77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56个、模范个人301名;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9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016个。
山水相逢,心通情浓。一场场文旅盛宴就是一幅幅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彩画卷。阿坝九寨沟,南北观光客纵情山水间;每逢火把节,游人与当地群众一起跳起彝族达体舞……四川山水俱美,尤其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以建设大熊猫、大九寨、大贡嘎、大香格里拉等文旅品牌为抓手,四川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目前,省内民族自治地方已有5A旅游景区7家、4A旅游景区84家。
互嵌共融,幸福安居。以标准化建设为指导、互嵌式社区建设为载体,建成了一批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多功能、平台化、温馨化民族团结之家,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让各族居民聚在一起、聊在一起、融在一起。“我和家人从新疆和田来到这里工作生活,社区工作人员为我们解决了孩子入学等难题。在这里我们非常有归属感!”新疆餐饮店老板阿卜杜拉在宜宾市翠屏区西郊街道金沙江社区安居乐业的经历,成为各民族在川互嵌式发展的缩影。
四川还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为抓手,不断夯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从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夏冬令营,到“手拉手·结对子”帮扶、民族团结“青骑兵”宣讲,再到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康定情歌节、夹金山越野挑战赛、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我省构建起了多元化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建章立制打造品牌
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地处乌蒙山区,多民族杂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近年来,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叙永县人民法院摩尼法庭孕育出“石榴籽”调解模式,成功化解多起涉不同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公正暖心、高效便民的服务让各族群众竖起大拇指。如今,升级打造的“石榴籽”多元解纷品牌,已成为我省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利器。
围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川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
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相继出台;2023年,《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正式施行。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凉山州持续深化“平安凉山”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州,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甘孜州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全州6.5万余名公职人员与26万余户家庭实现全覆盖联谊,聚焦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就医就学就业等困难诉求排忧解难;阿坝州全面实施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扎实开展“帮困助弱”“联心同行”“爱心爸妈”“就业创业”“健康保障”“宣传教育”六大行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蹄疾步稳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巴蜀大地,各族儿女团结一心,不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精彩答卷。
数看四川民族工作
教育
截至2024年底,民族地区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4480所、在校生240.9万人、专任教师14.3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9%、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7.4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54%,基本实现与全省教育同步发展
分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192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100个
卫生
目前,民族地区建成三级医院36家、二级医院146家。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71(张),较2020年增长14.83%
文旅
目前,民族地区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1个、省级438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2名、省级511名,设立非遗工坊322家
全省民族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甘孜州稻城县皮洛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民族地区备案博物馆51家
生态
进一步整合优化后,目前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地106个,总面积8.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6.21%
交通
目前,我省民族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32公里,“州州通高速”梦想实现,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1.4万公里,全面实现州到县通三级公路
民族地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4万公里,基本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网络
农业
截至2024年底,全省民族地区围绕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省级经济作物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围绕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4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45个,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1个,培育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1个
来源:同心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