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歌尔股份在2025年下半年陆续砸下超100亿元收购四家企业时,资本市场的目光聚焦于这场"挣四年花两月"的豪赌。对于净利率仅2.56%、四年净利润总和才勉强覆盖收购成本的歌尔而言,这笔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绝非冲动之举,而是其摆脱"代工宿命"的战略突围。
当歌尔股份在2025年下半年陆续砸下超100亿元收购四家企业时,资本市场的目光聚焦于这场"挣四年花两月"的豪赌。对于净利率仅2.56%、四年净利润总和才勉强覆盖收购成本的歌尔而言,这笔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绝非冲动之举,而是其摆脱"代工宿命"的战略突围。
此次百亿收购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纵向整合加固产业链话语权。95亿元收购的米亚精密与昌宏实业,前者是苹果智能手机产业链关键厂商,后者为苹果手表金属中框核心供应商,二者的加入直接将歌尔精密结构件业务的规模与技术壁垒提升至新高度。2025年上半年,歌尔精密零组件业务毛利率已达23.5%,远超传统智能硬件业务,成为盈利核心,而标的公司91.1亿港元的年营收更将为该板块注入强劲动力。另一笔收购的Plessey所持有的Micro-LED技术,实现了从芯片到封装的全链条掌控,将产品良率稳定在98%以上,为成本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场收购背后,是歌尔对"大客户战略"的重构升级。2022年的砍单事件让歌尔付出了净利润蒸发40%的代价,也使其痛悟单纯"接单生产"的脆弱性。此次收购看似加深与苹果的绑定,实则是从"被动代工"转向"价值共生"的关键一步——通过掌握核心结构件技术,歌尔从下游组装环节向上游核心部件延伸,在供应链中的可替代性大幅降低。更值得关注的是,歌尔正借此打开新增长空间,其与OpenAI关于AI硬件组件的合作洽谈,预示着其客户结构从消费电子巨头向AI领军企业的拓展,这正是技术话语权提升的直接体现。
高研发投入与收购形成的协同效应,构成了歌尔转型的双引擎。2024年歌尔研发费用率达5.3%,不仅是"果链三巨头"中最高水平,更在营收翻倍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投入。这种坚持换来了VR Pancake光学模组、AR衍射光波导等核心技术突破,9个在研项目中有5个聚焦AR/VR前沿领域,与收购带来的精密制造能力形成互补。拆分歌尔微电子赴港上市的举动,则为其链接海外资本市场、支撑技术研发提供了资本通道,与海外84.63%的收入结构形成呼应。
当然,这场豪赌仍存不确定性。从财务看,尽管账上200亿货币资金能覆盖需求,但巨额投入仍可能带来现金流压力,若整合不及预期,将拖累整体业绩。从行业看,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对手同样在智能终端与汽车电子领域加速布局,歌尔能否通过整合形成差异化优势尚需时间检验。更关键的是,AI硬件与AR/VR市场的需求释放节奏,将直接决定其技术储备与产能投入的回报周期。
站在消费电子向智能终端转型的关键节点,歌尔的百亿收购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它印证了代工企业"技术升级+资本整合"的转型路径,也揭示了产业链价值向核心部件环节转移的趋势。IDC预测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2.26万亿元,北美与中国构成核心市场,这为歌尔的技术储备提供了广阔舞台。
对于歌尔而言,收购只是转型的起点。如何消化四家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资源、实现产能与订单的精准匹配、把握AI硬件爆发的时间窗口,将是其未来三年的核心命题。这场百亿豪赌的最终结局,不仅决定着歌尔能否从"果链代工厂"蜕变为"智能硬件技术供应商",更将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宝贵样本。
来源:陈言杂谈2018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