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1年3月21日,老挝北境雨季将临,越南人民军开始自境内撤出部分兵力,有记载称是为整补与转场。
1971年3月21日,老挝北境雨季将临,越南人民军开始自境内撤出部分兵力,有记载称是为整补与转场。
彼时战线松动,寮国军与巴特寮势力的角力仍在,湄公河沿岸的渡口一度安静下来。
同在中南半岛,老挝与中国直线不远,文化却像隔着一道山墙。
转而追溯更早。公元前214年,秦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象郡范围多半及今越北。
据此,越北长期纳入中原王朝的郡县与贡赋体系,典籍、礼制、书写方式沿水陆而下。
等到公元938年白藤江之战,地方势力夺回主动,越南政权走向独立,旧制仍留痕。
转年又过几百年,明代一度入驻交趾,科举与文书再度深入,这段更像短促回流。
越南文物上常见汉字碑刻。今日游人多能识,反而当地年轻人要借考释才明白。
同样受中国辐射的还有朝鲜与日本,不过路径不同。有人感叹“若无世宗,朝鲜同中土文字何异”,虽夸张,却指向旧时汉文官话语域。
日本的《终战诏书》沿古汉文训读体系写就,现代日语读来隔膜,中国读者多半能猜出大意。
对照之下,老挝的路另开在西边。
老挝北高南低,北缘接滇西高原。此处多断裂山地与深切河谷,古道狭险,“马骡难行”并非虚言。
东侧是长山山脉,像一道脊梁隔着越南平海,跨岭往来费时费力。
这样的地形,使中越两路文化波动至此,多成余波,难成主潮。
反过来老挝西面敞开的是湄公河谷地。河流串起盆地与小平原,舟楫与步汀可达暹罗与高棉。
由此,老挝语系出台-卡岱,与泰语亲缘近,书写用老挝文,兼收大量梵语、巴利语与高棉词汇。
佛教传播依水路入境,寺院壁经与塔铭多见巴利语音译,这条文化线索更直接。
古代汉地扩展到缅北、滇西南、越北边缘多止步,原因并不神秘。
那会儿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南缘森林密布,人口稀疏,梯田难展,粮税难收,商旅也难以成网。
据地方志零散记载,山外商品难以打通市场,汉人“迁居垦殖”的动力自然不足。
较合理的判断是没有稳定耕作与交通,帝国式治理的边际收益转低,军事驻控也就点到为止。
这与老挝在湄公河向西联通的路径,形成清楚的对照。
再跳回1960—1970年代,老挝是多方博弈之地。北越部队入寮援助盟友,后期亦有阶段性撤回与再投入。
撤与进,更多受战区补给线、国际压力与谈判节奏牵引,而非单一战略意志。
但这层军事往来,并未逆转深层文化走向。河谷决定的人群流向,往往比短期兵行影响更久。
如果把“文字—典章—教育”的脉络视作硬骨架,越南约千年处在汉文化骨架之内,老挝则搭在上座部佛教与湄公河商路之上。
严格说来,越南也曾在近代改用国语字,汉字退出公文,这又是一场“工具更替”的现代化。
老挝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这句话成立,原因却不只“远近”,更是“通与不通”。
地理门槛抬高了成本,政治—经济算账压低了意愿,文化影响遂稀薄。
边地并非真空。老挝北境也见到过汉商、苗瑶与傣族群的往来印迹,规模有限,却提供交流缝隙。
越南北部的汉字石刻与老挝寺院的巴利诵本,像两块并置样本,昭示两条路径。
一边是科举、训诂与郡县文书,一边是佛塔、戒律与河运市场;两个系统互见,却少重叠。
末了再看那次撤军。战场可以迅速清空,山岭与水脉留下的路径选择,往往不会改。
湄公河的渡口今天仍在。等到傍晚,有人靠在栏杆上,看水面泛光,路从脚下分出方向。
来源:灿烂星球sPT